潘華對張峰說道:“張書記,我專門進行調查過,比起經營一家傳統工廠,運營網店也是很復雜的:要漲粉,刷銷量;要優化搜索條目;要撒錢,買曝光。東華市有不少電商運營公司愿意幫助傳統鞋廠開拓互聯網銷路,但要價很高。如果自己做,就要請運營團隊、客服小組,反正任何方面都要錢。”
雖然這樣說,但對于有十多年行業經驗的潘華來說,電商雖是新領域,但同時也意味著無窮的商機。
潘華已經做過咨詢,前期只需招一個運營,兩個客服,幾個打包工就能簡單上馬。
位于東華路上的“興光”鞋廠的拆遷款有6000多萬元,如果選擇給予優厚條件的東華區的工業園區,足夠買下一棟新廠房。到那時,二兄弟攜手經營,路途雖艱難,但未來可期。
“張書記,我和二哥都還年輕,還有時間闖一闖,能把‘興光’的牌子打出去,哪知道會搞成這樣。”潘華深呼一口氣,臉色凝重地說道:“我就是要爭一口氣,我爸留下的廠子,難道三兄弟就沒有一個能撐起來?”
“當然,我這幾天也想通了,二哥的想法不一定是錯的。他認為老舊的廠子已經成了雞肋,如今廠房拆遷,三兄弟每人能分到2000多萬元,有了體面脫身的機會,他當然要及時止損。”
“更何況,二哥的子女都有了非常不錯的出路,他們既沒有必要、也不想繼承一家老舊的鞋廠,二哥便更加沒有繼續辦廠的動力。”
“另外,張書記,辦企業并不簡單地生產和銷售,方方面面都得顧及到。比如工廠里的那些老工人、管理人員,多半都是外省人,他們在本地成家立業,總得幫忙解決他們孩子的教育問題。這些孩子,公立學校可收可不收,此時就需要老板出面與學校或教育局進行溝通與協調。”
“比如工人發生了工傷,老板就得帶他們上醫院,商討各種賠償數額。如果遇上難纏的工人,一場拉鋸戰往往會持續數月,足以讓人心力交瘁。”
張峰聽了,表態道:“我一直在考慮如何支持老板興辦實業,潘總,你也可以提提建議,到時市里將專門召開會議,出臺扶持政策。”
“我可以保證的是,肯定會讓你們減輕經營上的負擔。你們先把實業穩下來,然后再做強做大。”
幾個人邊走邊聊,沒有多久,便來到“興光”鞋廠的廠長辦公室。
張峰發現這個辦公室看似簡單,實際上內有乾坤。
從辦公室角落的文件柜旁繞過去,后邊有一堵假墻,其實是一道漆成了乳白色的薄木門。
用手輕輕一推,里頭是3個小房間。第一個房間做成了小廚房,里面鍋碗炊具一應俱全,頂端做了排煙管,墻上有一個折疊餐桌,堆在旁邊的塑料椅子還不少。潘華撓了撓頭解釋道,這里曾經是創業初期一家人解決午餐和晚餐的地方。
后來經濟條件變好后,家人都陸續搬出去居住和用餐,但是這里一直保留下來,并作為工廠管理人員加班的供餐點。
張峰聞著濃重的油煙味兒,不自覺地開始幻想起潘華一家人圍坐在餐桌前吃飯的情景。這樣逼仄的小房間,容納七八個人吃飯該有多擠?
摸著墻面上的灰塵,張峰笑著問道:“潘總,你家怎么說也是傳了兩代的‘皮鞋老板’,生活水平似乎不太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