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解對張峰介紹,衛平是大灣村第一個大學生。
當初畢業時,衛平覺得分配的工作遠沒有改變自己的家鄉有意義,而且也沒有發家致富的機會。因此,他竟然拒絕了別人托關系都想要的“鐵飯碗”,毅然決定回大灣村創業。
衛平回到家里時,聽到消息的父親氣得當場掀了桌子,指著衛平的鼻子罵他讀書讀成了傻子,即便如此,還是沒有拗回衛平的決定:“我要改變這個村子,讓大家都富起來。”
在那時,大學生畢業只剩少數的地區和專業還有“包分配”這一說,衛平學的農學專業就屬于這其中之一,因而這個機會顯得更加“珍貴”。
衛平的父親就因為當年覺得民辦老師待遇不好而主動放棄,后來民辦教師轉正成了鐵飯碗,讓天天穿梭在田間地頭的他悔恨不已。后來,他發誓要讓自己兒子吃上公家飯,哪曾想,歷史再次重演。
聽聞此事的大灣村民,都覺得衛平傻到家了,在他們眼里,放棄“鐵飯碗”是除了不給父母養老、沒有兒子送終外第三件非常惡劣的事情。
衛平回家的當年夏秋之際,他無視父親的責罵和村人的非議,開始了他的“行動”。
他獨自跑到田間地頭,一待就是小半天,偶爾,還騎著自行車往城里跑。秋收時,他父親本希望他幫著收玉米,可他每天到了自家地頭,掰不上幾壟玉米棒子,就跑去幫別人掰。
“每天不務正業,分配的工作你不干,地頭吃苦你又吃不了,還瞎轉悠!”衛平的父親粗著嗓子罵兒子的聲音,夾著玉米葉的摩擦聲,統統鉆入村里人的耳朵。
衛平對此既不還嘴、也不改正,每天照樣“我行我素”。直到秋收的最后幾天,衛平才踏踏實實地呆在家里勞動,總算讓其父親稍微消了氣。
守著這個讀了大學卻回家干農活的兒子,衛平的父親挺直了四年的腰又漸漸彎下來,碰見村人,還沒等別人說話,他自己先抱怨起來:“辛苦大半輩子,供出了個敗家子。”
“衛平就是腦子缺了弦,放著在城里坐辦公室機會的不要,非跑回這山溝溝里天天像莊稼漢一樣,撅著屁股在地頭鼓搗那把土。”
他說到激動處,就差抹眼淚了。別人也不好再說什么了,有些好事又心善的長輩去勸衛平,讓他跟他爹認個錯,“再托托關系,看還能不能回到以前分配的地方?”
衛平總是笑著搖頭,誰也不知道他葫蘆里賣著什么藥。
秋收結束后,村里家家戶戶都開始往地里漚糞,準備著采購來年春種需要的種子和化肥。
就在這時,衛平和他兩個發小就出現在了大家面前,開始推廣化肥和種子。
“叔叔嬸子們,我這大半年,天天往地頭跑,被我爸說不務正業,收秋時幫別家掰玉米棒子,又被我爸說是操閑心,你們都看在眼里,估計不少人也都和我爸一個想法吧?”他笑著拿自己打趣。
村民們本來就對他的事上心,又不理解他大半年的奇怪舉動,聽他這么一說,自然極感興趣,都等著他的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