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大半年忙的都是正經事,村里現在哪家的哪塊地是個什么土質,今年什么收成,我都知道!”衛平挑了幾家的情況說,無一不被說中,大家都嘖嘖稱奇。
以前,村里人會根據土地旱澇來定種什么。旱地種谷子大豆,澇地種高粱玉米。但沒人會在種子品種上動腦筋,只會看老天爺的臉色吃飯,盼著別大旱也別大澇。
旱了,河灘地收成大好,山坡地卻苗稀歉收;澇了,山坡地收成不錯,河灘地的莊稼卻被泡爛沖倒,收成大減。
學過農業的衛平知道,就算是同一種莊稼,也分耐旱和耐澇的品種,他覺得要是村民按照地形采購種子,再配上相應的化肥,那么天氣對莊稼的影響就會變小,產量一定會有所增加。
回家的這小半年,他往鎮里、縣里跑,是去找種子和化肥的購買渠道,還特意拜訪了在種子公司上班的同學,把種子價格壓到了最低。
一切準備就緒后,他又邀請自己兩個發小入股,一起來干件大事。兩個發小當即同意,很快湊齊錢,采購回了種子和化肥。
聽衛平講得頭頭是道,村里大多數人都被他說動了。
“反正也要買,畢竟是文化人推薦的。”方解家與衛平家關系不錯,立即便定下一批。
“價格居然比外面還便宜,還不用跑到鎮上去扛回來。”鄰家嬸子也湊了單。
第二年暮春地里間苗時,用了衛平的種子和化肥的莊稼,長勢果然比往年要好,經驗老到的農人看這架勢,就知道今年多半是個豐收年,買了衛平種子的人都紛紛感謝他。
衛平就這樣賺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和他一起湊錢經營的兩個發小也都吃了不少甜頭。
村里上百戶人家,每戶每年耕種時的種子化肥開支上千元,今年大部分都從衛平處購買,一些鄰村的人也慕名而來。買的人多,賺得自然也不少。
衛平的父親總算不再黑著臉了,完全沒了去年秋天大著嗓子罵人的模樣,甚至吹噓說去年收秋時就知道了兒子的計劃,是他主張兒子“實地考察”的。
衛平蟄伏半年一鳴驚人,村里夸他“大學讀得值”的聲音一瞬間又多了起來:“讀了書的人掙錢門路就是寬,動動腦子就來錢,衛平這大學讀得不虧呀,有本事的人干啥都行,離了鐵飯碗也照樣能發大財。”
過了幾天,他開始動員村里人集資打通村莊通往外界的隧道。
原先,大灣村的出去,外面的人進來,要跑盤山公路,不僅化時間,而且不安全,經常出事故,同時汽車在山路上繞來繞去,很容易讓人發暈,為此大灣村守著大好的美景卻沒有多少人愿意前來。
當然,大灣村的人也看到了打通隧道的重要性,只是缺乏資金和技術,也就沒有人愿意來牽頭做這件事情。
現在,衛平出面來組織了,但資金與技術的問題還是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