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麗娜繼續說道:“王國平只是不甘心有樣東西始終得不到罷了。我知道大家都會說我,但這也比我被他借機摟著拍照、發朋友圈強。”
停了停,姜麗娜又發來一句語音:“我努力這么多年,就是想有對不喜歡的事說‘不’的自由。”
張峰沒有再勸她,因為她是一個非常有主見的人。
在上次東華市專項考察和選拔農村振興干部時,衛平最終擔任了北湖區蘇明鎮委員、副鎮長。
另外,黃玉也被張峰安排在北湖區的另一個鄉鎮擔任委員、副鎮長。
之所以進行這樣的安排,張峰主要考慮北湖區的區委書記是穆寒煙,一是方便在衛平和黃玉需要區里支持的時候能給予必要的支持。二是衛平和黃玉做出了成績,穆寒煙也能加分。
蘇明鎮既然是鎮,就有社區和農村。
社區是城市的基本單元,也是人們生活的家園,百姓的生活質量和獲得感,在很大程度上就來自于社區生活的感受。
衛平上任后,決定開始對鎮里的棚戶區進行改造。
在貼出動遷告示后、征詢大家是否同意動遷前,社區居委會的工作人員邀請了地塊里所有的動遷戶,一起來聽動遷動員的講座。
講座由衛平親自主講。
他先是說一些動遷的普惠政策,接著提醒大家不要被人騙了,也不要有錢了就去進行胡亂揮霍。
當然,衛平在講座中,最主要是向大家描繪數個動遷后新生活的場景。
先是以后可以徹底告別“小火表”。
由于棚戶區沒有每戶裝一個電表的條件,都是幾戶乃至十幾戶人家合用一個電表,再根據每家的人平攤費用。
由于負荷大,“小火表”經常要跳閘。在交電費時,經常會有鄰居以“你們家里新添置了一個大電器”為由對電費進行扯皮。
接著講述沒有抽水馬桶,大家伙只能早起倒馬桶,既不衛生又麻煩的現實問題。
最后才講具體的動遷方案。
衛平做過具體的農村工作,知道如何才能吸引人,果然通過了一番“未來美好生活”的描述,大家都表示同意進行拆遷。
許多人投票同意進行拆遷后便離開了會場,有些人覺得要與家人商量一下,也離開了,只有一個人留下來。
這個人名叫李勝,衛平當然知道。
主要是這個人很喜歡占人便宜,而且總是說自己有什么病,反正就是說自己不正常,是弱勢群體,要大家都讓著他。
說實話,只要是和精神病、慢性病沾邊,正常人都是避之不及的。不過大家平日里看李勝,并沒有什么不正常的地方,在許多人的記憶中也從未見過他犯病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