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年,為響應“建設新農村”號召,胡幼萍父母的村里決定把村中心那些已經空心化的老房子推倒,建設一條十字街道和一片花園。
只是村干部挨家挨戶進行協商時,一些村民趁機提出各種要求:必須重分宅基地,要求既要位置好,面積還要擴大……
種種苛刻條件,氣得村干部甩手不干了:“你們想怎么辦就怎么辦。要蓋房子的話,只能在原址上進行。”
胡幼萍父母和其它幾戶人家并沒有向村干部提出什么額外要求,主要是擔心重新劃分宅基地的話,村里可能會把他們的名字除掉。
為此,盡管多年來都沒有在村里居住,他們卻率先在推倒的老宅基礎上建起了新房,當然這是一筆巨大的開支。
之所以要這樣做,主要是胡幼萍的父母在那場“農轉非”風潮里,買了城鎮戶口。
張峰插話道:“這是你早早出來打工的原因?”
胡幼萍點了點頭:“我的學習成績其實還可以,一方面父母覺得就是讀了大學,國家也不包工作分配了,還不如早點出來打工,到時找個男人嫁了。另一方面,為了建造農村的房子,爸媽確實用光了積蓄。”
近二十年來,胡幼萍父母一直在華天市區生活,這次重回村里建造新房,好多年輕一輩都已經不認識他們了。
胡幼萍的父親名叫胡金康,他給胡幼萍講起買戶口的原由:“那時候,‘買戶口’是通俗叫法,正式提法是‘農轉非’。農業戶口轉成非農業戶口,在二十多年前,還是非常誘人的。”
“九十年代以前,雖然改革開放好多年了,但在很多地方,還是實行商品糧制度。雖然糧食是農民種的,但你要是農業戶口,如果家里的存糧不夠,就得花高價去國營糧油店買,而如果是城鎮戶口,反而是低價。還有商品油、商品布等等,都一樣。”
“最重要的一點,如果你是城鎮戶口,一般都會安排到一個單位工作。如果擁有鐵飯碗,生老病死、吃飯住宿、小孩讀書等等,單位基本都會給你安排好。”
到了九十年代初期,“農轉非”政策開始放開,只要愿意花錢,農村戶口的人就能成為“城鎮戶口的人”。
最初,“農轉非”政策還設置了一些附加條件,比如“必須是農村剩余勞動力”、“需要村委會證明蓋章”等等。
張峰對于此事有些好奇,便插話道:“你父親買戶口化了多少錢?”
胡幼萍回憶了一下說道:“我爸說當時遷移戶口就花了8000元,再加上請人辦事的花銷,總共化了9000多元。”
“主要是村里開了證明后,還要不停地往鎮里、派出所、公安局、銀行、信用社、財政所來回跑,求人、賠笑臉、請吃飯、給紅包,花了1個多月時間,才拿到城鎮戶口本。”
這個數字還是讓張峰吃了一驚,他的初中數學老師曾經說過,他在九十年代參加工作時,工資才160元。
胡幼萍苦笑道:“當時家里根本沒有這么多錢,都是父親自己向人家借的。”
“我父親是最早購買戶口的一批人,后來覺得后悔,主要是幾個月后,買戶口的價格就下來了,6000元、5000元,大半年后,三四千元就可以了,也沒有那么多的條條框框,甚至小孩子都可以買。”
“另外,我父親覺得買了這個戶口后,不僅什么好處都沒撈到,而且還債就還了好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