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后,胡金康在農閑的時候會跟著親戚們去城里打工,后來還學習一門木工手藝。
當時年輕的胡金康來到城市里,看到寬闊平整的馬路、尾巴冒著煙的汽車、高大氣派的樓房,讓他覺得在城市里生活真好。
胡金康有時給胡幼萍講起那段打工的時光,說的最多的話是“不是覺得賺錢的不容易,而是不同的戶口身份給我帶來的刺激。”
原來,最開始在建筑公司做事的時候,每天干完活,胡金康和其他正式工人一起到食堂去吃飯。
同樣的飯菜,那些正式工有飯票菜票,價格只有臨時工的一半。到了節假日,他們可以休息,單位還會發些米面等福利,而作為臨時工的胡金康等人卻什么都沒有。
后來,華天市建筑總公司裝潢部從總公司剝離出來,單獨成為一家新公司。
新公司有過一次招工,胡金康聽說了,立即找到公司領導。
公司的負責人雖然還記得他,卻也無可奈何,主要是招工條件有一項硬性規定:必須是城鎮戶口。
等到九十年代初期,“農轉非”政策放開了,農村戶口的人可以通過花錢成為城鎮戶口。
胡金康覺得要抓住這個難得的機會,于是東拼西湊了一大筆錢,托關系拿到了紅本子。那時胡金康興奮得好幾個晚上睡不著。
雖然生活看似沒有任何變化,但胡金康相信,自己的好日子馬上就要開始了。
經過一年多時間的等待和尋找,胡金康發現華天市商業總公司下屬的廣告分公司,面向社會公開招聘有裝修、裝潢、安裝等專長的人員。
憑借多年的木工手藝和在華天市裝潢公司的經歷,胡金康當然成功應聘。
不過,等到正式上班時,胡金康卻發現自己的“性質”只是“合同工”而不是通常所說的“正式工”。
公司經理給他的解釋:“我們這個分公司,總共只有五個正式編制。后面招進來的人,都是合同工。當然,你以后只要干得好,還是有機會轉成正式工的。”
胡金康沒有辦法,只能進行等待。
當然,他覺得進了單位總比沒有單位的好。
進入所謂的“單位”后,胡金康已經到了結婚的年齡,家里給他介紹了一個對象,身材高挑、面容姣好,是個美人。
憑著胡金康的城市戶口,吃“商品糧”的,有手藝、有單位、拿工資等條件,這個年輕漂亮的農村姑娘雖然對胡金康的相貌不是很中意,但看在他的條件以及老實本份的份上,還是答應了。
張峰此時開玩笑道:“看來你父親眼光不錯,購買了城鎮戶口,找了一個年輕漂亮的對象。你長的象你媽吧。”
胡幼萍先是笑了笑,覺得張峰應該是在夸獎她長的她看,接著又嘆了一口氣:“張書記,說實話,我爸一直后悔購買戶口,主要是后來的日子越來越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