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學軍夫婦對劉立飛給他們用新磚砌就的、帶大風扇的蘑菇棚十分滿意。
看到自己確實沒有投入一分資金,何學軍夫婦拿上劉立飛從京城研發基地帶回來的菌絲包開始了嘗試。
劉立飛反復告訴他們,這個活計難度很小,只需要他們倆人每五小時采一回,二十四小時不間斷即可。
主要是這種蘑菇的傘體打開得太過就沒營養,不值錢了,必須在傘體包著的時候就采下來,當然,太小也不行。
劉立飛和何學軍夫婦商定,他成立的菇王公司的工作人員定期來收蘑菇,按照品質分為四個等級:一級品、二級品、三級品和殘次品,分別以九十元、六十元、三十元、五元的價格成交。
對于何學軍夫婦來說,他們不承擔任何風險。
清元縣茹王公司給他們提供大棚、技術、培訓和菌種,何學軍夫婦唯一付出的就是每隔五小時一次的采摘勞動,按照劉立飛的想法,應該是一件能發財的大好事。
不過,最終讓劉立飛大跌眼鏡的是,發現收上來的蘑菇百分之九十是殘次品,百分之九的三級品,百分一的二級品。
劉立飛疑惑地詢問何學軍,產品怎么會如此差?一直強調讓你們每隔五個小時就要采摘一次,你們有沒有按照這個要求進行執行?
何學軍的回答居然是,每隔五小時進行采摘,實在太累了。他的心態是這一切都沒有我個人的投入,我種成什么樣都能拿到錢,五元一斤也沒吃虧。睡覺我都還能賺錢,那干嗎不睡著覺賺錢呢?要知道,我還要與老婆多親熱呢,一天一二次的親熱行為,很消耗精力的。每隔五個小時就要起來勞作一個多小時,當然是太累了,二人進行親熱的興趣和力氣都沒有了。
覺得很泄氣的劉立飛根本無法理解何學軍夫婦的心理,他叫上朋友,一起開車出去放松心情。
張峰聽了清元縣相關人員匯報后,當然也無法出面幫助解決問題,這是農民的狡猾與懶惰心理,一時根本無法改變。
不過,等到劉立飛散心結束,張峰還是約其見面,主要是防止前者對華天市及清元縣留下不好的印象。
豪門子弟嘛,總是要哄著的、敬著的,否則的話,他在一些大領導面前提一些不好的說法,華天市或張峰就要慘了。
一邊喝著咖啡,張峰一邊對劉立飛說道:“劉總,很高興你能關注新農村建設問題,我相信你在做有意義的事。”
“結合我多年的工作經驗,我的建議是:一、你和你們的團隊多去實地考察,多了解當地百姓的情況。二、要從多方面考慮了解一個地方,包括當地民俗、組織環境、經濟與區位要素條件。”
“另外,農村現在最大的問題還是教育。我們都知道正確的教育對孩子非常重要,但其實百分之九十的教育都是發生在家里的,理想的來講我們應該有不同的教育孩子的機制和方式,但目前我們世界的教育都太功利了,大多數都在教授利潤、經濟這些東西。”
“為了找工作而接受教育并不是唯一的教育方式。學校教育與社會發展并不能完全匹配,所以很多孩子的成長并不能讓其家長那么滿意。”
“功利化教育帶來的后果就是這些人做事都講究功利化。”
劉立飛回應道:“張書記,我認為現在人心的風氣就是一心奔著結論、奔著情緒性的發泄,壓根不去想‘凡事都有一個具體勞動、結果難測的過程。’其實上,我在農村進行的嘗試,失敗教訓遠遠多過成功經驗。”
“我當初離開樂隊以后,日常生活也不缺開心,身邊全是朋友,天天在我家喝酒,喝夠了等著阿姨來做飯、打掃,第二天下午四五點鐘醒來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