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不無聊,但完全找不到方向,我有時覺得我自已已經不是正常人了,這是我愿意從事新農村建設探索的主要原由,讓自己覺得有事情可做。”
張峰勸解道:“雖說‘成功才是最大的成功’,但只要走在正確的路上,你所發的初心沒錯,那么所有的嘗試都可能通向‘有效’的現實。畢竟‘問題可以一點一點辨析清楚,工作可以一點一點循序完成,狹窄的自我會一點一點舒展,在看似封閉的世界結構中,真正的改變就這樣發生。’”
劉立飛說道:“自從我從事新農村建設探索后,一夜之間太多問題冒出來,比如什么是鄉土?什么是儒家的人倫關系?什么是農業文明?這一個一個問題,我必須一個一個弄懂。”
“我有一腔熱血是好事,我受挫了,可我要知道我錯在哪里、哪些知識環節沒有打通。”
與張峰一番交談后,劉立飛繼續進行探索,他還甘心失敗。
依托蘑菇大戶何學軍種植的初期計劃失敗后,劉立飛和朋友一起尋找失敗的問題。
期間,他到華天市區尋訪一些從縣城走出去的青年人,游說他們返鄉做事而無一成功。
他們告訴劉立飛,自身家庭背景無法幫助自己在當地的資源系統內部獲得理想的位置,只有在大城市發展才能尋得更大空間。
在這段時間,劉立飛不開自己的豪車,都是坐網約車或出租車。
在車上他會和司機聊天,有次碰到一位從清元縣太古鎮出來跑車的司機,劉立飛和他聊起來。
“你有沒有想過回老家?”
“想過。”
“你家里有沒有地?”
“有,大概有三畝地。”
“如果我給你貸款五十萬元,讓你回去創業,你會回去嗎?”
“五十萬元進行創業完全不夠,你至少你得給我三百萬元。”
“我只能貸給你五十萬元,你會回家干嗎?讓你回去開一個餐廳,你會開嗎?”
“那個地方沒有產業,也沒有什么企業,如果我回老家開餐廳的話來吃飯的都是當地的熟人,估計吃幾個月,收不上錢店就黃了。”
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后,劉立飛找到一家光伏企業,用從國家能源部門要來的扶持指標,為清元縣建了一座三十兆瓦光伏的農光互補項目。
本來的話,這是一個很好的項目,可是又出了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