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的春夜。
空氣中殘留一絲冬夜的寒冷,窗外寒氣逼人,屋子里的幾個人卻是大汗淋漓。
尤其是林館長,打從沈秋進場之后他的神經就情不自禁緊繃了起來。
“沈秋師傅……”
林館長指著面前的青石玉雕開口說道:“原本我們從來就沒懷疑過《大禹治水圖》是真跡還是贗品,但從上個月的時候,我們就開始意識到情況的不對勁了。”
“首先我們讓人調查了藏本一郎的相關資料,發現他跟當年日島某研究社的社長是父子關系,這一點還不是關鍵的,關鍵是我們從故宮博物院找到了幾本史冊記載!是關于《大禹治水圖》的訊息記載!”
林館長隨即找來了幾張a4紙,紙張上分別打印了幾頁關于玉雕的文獻記載。
“沈秋師傅,這些紙上的內容都是乾隆時期的文獻記載,記載在乾隆16年,乾隆在研究制作《大禹治水圖》的時候,因為不小心將桌邊香爐的香灰打翻,點燃的長香就在玉雕作品上留下了比較明顯的烙印,體現在大禹治水圖種一座半山腰的山峰上,根據我們的推算大概就是在這個位置上!呈梅花的形狀。”
林館長伸手指著作品中山峰的位置:“可是回來之后,我們并未在這幅作品上找到梅花的烙印,當時我們上級領導的臉色就拉了下來,大家都沒說話,都在擔心一個問題!”
“擔心這幅玉雕作品是假的是吧?”
沈秋開口應了一聲,帶上博物館準好的手套,現實繞著玉雕一圈,將這幅玉雕的外表仔仔細細打量了一圈。
其實這幅作品的主要面貌就是山體,塑造的大禹穿梭在山脈之中,山脈之中雕有溪水、人物、景色、花草樹木。
藏品名稱是青玉雕刻,其實是采用青玉和和田玉結合雕刻而成,整體是一塊巨大的青石玉石,中間的裝飾品則是用和田玉取而代之,鑲嵌其中,在此之前沈秋也只是隔著玻璃在打量,此時此刻靜距離查驗,沈秋才算感受到了這件作品的精髓所在。
再接著沈秋伸手感受這件特殊的藏品,外表上傳來溫熱的溫度,僅憑這一點沈秋判斷出它的年代是對的,符合乾隆時期的熱度。
緊隨其后,沈秋的腦海中出現了各種關于《大禹治水圖》的制作畫面。
這些畫面中出現次數最多的兩個人物,一個就是當年來自江南省雕刻大師,曹陽春大師,另一個應該就是這幅作品的總設計師,乾隆皇帝了!
單獨這幅作品從備料、設計、到加工制作。足足花了十一年的時間,這在乾隆時期足以堪稱是重量級別的大工程了,不過沈秋到時沒有發現史冊上記載的梅花形狀的烙印,這一點跟史冊上確實有所出入,事實證明不一定史冊上記載的事都是真的,所謂的三人成虎大概就是這么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