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有很多朋友來到故宮之后,都會在太和門的門前合影,也會跟獅子照相,誰不是很多朋友會和我一樣,有一張一樣的照片!”
說到這里的時候,劉子夏站在太和門前一頭獅子雕塑的基座前,比了個v字。
鏡頭在這一刻停頓了一下,然后一張照片就新鮮出爐了。
“哈哈哈,我夏真是太調皮了,這個剪刀手亮了!”
“我夏剛剛說的話,勾起了我兒時的回憶啊,我小時候就經常去故宮玩呢。”
“我從小長這么大,還從沒去過故宮博物院呢,今天我說什么也要去……”
看到大屏幕里劉子夏的悠閑狀態,以及輕松的講述,觀眾們的反應不一。
觀眾里面,有的被劉子夏的動作給逗樂了,有的則是被喚醒了童年的回憶,有的人更離譜,哭著喊著今年一定要去一次故宮博物院。
觀眾們這樣的反應,是前面兩個節目里面根本就沒有出現過的。
不說這檔節目后面的情節怎么樣,至少在宣傳博物館這方面,《國家寶藏》做得很到位。
就在觀眾們議論紛紛的時候,畫面再轉。
這次出現在大屏幕上的,是一些文字介紹,同時劉子夏的聲音也一直都沒有消失:
“我守護的這份國寶,就是《清明上河圖》,這是自故宮博物院開館以來,第一次以全卷展開的形式展出。”
大屏幕上出現的文字介紹,是來自《清明上河圖》的簡介。
在短暫的介紹之后,鏡頭帶著劉子夏出現在了一個長方形的展柜前,展柜是由防彈玻璃制成,透過微亮的燈光,能夠看到里面有一幅長長的畫卷。
劉子夏沿著展柜往前走,一邊看圖,一邊說道:“真的是嘆為觀止,雖然畫卷很長,但是畫中的細節,體現地是淋漓盡致!”
拍攝鏡頭往前切,直接給到了《清明山河圖》一個細節展示。
這個時候,來自故宮博物院專家的畫外音也隨之響起:
“當時的這個提煉技術,應該說是非常發達了,畫中看到的這些顏料啊,就是非常厚,能夠明顯地看出來是一層一層敷染上去的。
這些顏料其實全部都是來自礦、植物顏料,盡管到現在已經是900多年了,但是我們能夠看到,除了這個絹色稍微有點變暗之外,整幅畫作仍然保持著非常鮮明的這個顏色。”
在專家解說的同時,鏡頭給到圖上的那些細節,完完整整地出現在觀眾面前。
不論是從畫地顏料、材質,還是里面人物的穿著、表情、動作……給觀眾們帶來了一種視覺上的震撼感。
因為,觀眾們從來都沒有這么近距離的看過這幅圖。
那些曾經去過故宮博物院的人,可能早就忘了清明上河圖的細節,他們也沒有時間去細細地欣賞這幅畫卷。
之而那些沒有去過故宮博物院的人,對這幅畫地欣賞可就認真多了。
他們透過大屏幕,想要更加細致地觀賞這幅國寶級畫作!
“其實比這幅畫卷更加神秘的,是它背后的故事!”
劉子夏站在展柜前,說道:“創作出這幅宏篇畫作的人,是北宋畫家張擇端,那么張擇端是什么人?他的身世是怎樣的?
這幅圖名叫《清明上河圖》,那么圖中的‘清明’和‘上河’又有什么意義呢?
在這幅畫卷上有很多的提拔,在這些提拔里面,有一個男人,據說是這幅畫作的第一位收藏者,他又曾經和這幅畫卷,有著怎樣的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