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說著,方瑾龍還朝著希多郎露出了一個歉意的笑容,道:
“當然了,幾位老師的演奏能力還是很優秀的,特別是對于尺八、十三弦古箏、三味弦的演奏。
這畢竟是屬于我們華夏的傳統樂器嘛,所以對這幾件樂器我要更加熟悉一些……”
閉口不談太鼓,是因為方瑾龍覺得這個沒什么好說的,畢竟華夏的鼓類打擊樂器太多了,一個太鼓而已,又有什么好說的?
“不好意思,方先生,打斷一下。”
方瑾龍話都還沒說完呢,就被吹奏尺八的梅林卯給打斷了,他說道:
“您剛剛說,我們使用的這些樂器都是屬于華夏的傳統樂器,您能夠為我們解釋一下嗎?這些,不應該都是屬于我們霓虹的嗎?”
我去,解釋,要什么解釋?
這家伙是專門來抬杠的嗎?
對這些樂器,觀眾和網友們或許算不上太熟悉,但是后臺可是有不少的華夏傳統器樂演奏者。
他們還能不熟悉嗎?
這家伙這么說,擺明了是把舞臺上的那幾樣樂器,歸位霓虹國的原創了。
“梅林卯先生,您這是在考校我有關尺八還有三味線、十三弦古箏的音樂知識嗎?”
本來方瑾龍臉上還帶著笑容,可是聽到梅林卯的話后,臉上的笑容就不見了。
沒等梅林卯回答他呢,方瑾龍就說道:
“在我國《新唐書·呂才傳》中有明確的記載:‘貞觀時,祖孝孫增損樂律……侍中王珪、魏微盛稱才制尺八,凡十二枚,長短不同,與律諧契’。
而你們霓虹國的尺八,據記載是我們華夏南北朝末年至唐初,也就是你們霓虹的奈良時代,作為演奏唐代的雅樂的樂器傳過去的。”
“貴國的三味弦,起源于我們華夏的三弦,大概成形于15世紀左右。”
方錦龍話音落地,坐在他旁邊的陳均就接過了話茬兒,道:
“也就是你們霓虹國室町時代末,經當時的沖繩傳入后,產生了早期琉球群島的三線,之后傳到你們霓虹國國土,這才逐漸成形的。”
“那我就來說說這十三弦古箏吧。”
對于古箏方面最有發言權的王仲山,笑呵呵地說道:
“箏的形制是長方形的木質音箱,弦架‘箏柱’可以自由移動,一弦一音,按五聲音階排列,唐宋時有弦十三根,后增至十六根、十八……等。”
說到這里的時候,他盯著舞臺上已經臉色難看起來的幾個霓虹人,繼續說道:
“只不過最常用的規格是二十一弦而已,梅林卯先生,您別告訴我,您連這點最基本的樂器常識都不知道?”
啪啪啪!
還真是響亮的三個大耳光!
不光解釋了,而且還有理有據,甚至連史書上的記載都說出了,你還能說什么?
“我去,真的假的?感情這幾樣傳統樂器,都源自咱們華夏啊?”
“什么玩意,這是想竊取我們華夏的文明成果嗎?”
“我剛剛竟然還給這幫家伙投票了,悔死我了……”
在聽了方瑾龍等人的介紹之后,原本還有些不明所以的華夏觀眾以及網友們,總算明白過來。
感情剛才他們差點被忽悠了啊,還你們霓虹的樂器,還想要解釋?
要不要個臉了?
現在怎么樣,被打臉了吧,又何苦多此一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