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潘,你們突破了經典信道的哪方面壁壘?”
潘院士看著他,兩個字脫口而出:
“載體。”
李百安聞言頓時瞪大了眼睛,一旁的林子明則一頭霧水。
很典型的兩個眾所周聊天,一堆鮮為人懵逼。
嗯,一堆。
當然了。
潘院士很快便注意到了林子明的情況,主動開口解釋道:
“林上校,您可能有所不知。
單獨量子信道無法完成信息傳遞,需要經典信道的配合,才能把量子態轉變為信息比特被接受。
目前經典信道的載體99.99%都是光纖,剩下的0.01%也都是其他類似光纖的固態物質。
比如一定溫度下的冰塊、金屬或者干脆就是超導體等等。
也就是說。
載體一定是宏觀下的固體,也就是咱們肉眼能夠看到的事物。
其他的氣體啊離子啊都不行。
這就導致了我們可以把一定直徑以下的粒子送進氣旋,卻沒辦法從中獲取任何信息——因為沒有經典信道作為載體反饋。”
林子明和李百安同時點了點頭,剛才他們已經試過了,宏觀物體是沒法穿過氣旋阻隔的。
氣旋就像一個濾網,只有直徑小于網孔的物體才能進去。
隨后潘建偉院士頓了頓,繼續說道:
“但二位可能不太了解的是.......
大概在兩個多星期前,我們團隊便突破了經典信道的載體壁壘,使得某種離子可以充作經典信道載體。”
李百安瞳孔重重一縮,聲音都拔高了幾分:
“什么離子?”
“鈹離子!”
看著有些失態的李百安,潘院士的語氣不由放緩了幾分:
“您應該知道,鈹的電負性為1.57,離子半徑為31pm。
不僅小于同族的其它元素,還小于堿金屬元素。
這種半徑可以很輕松的從氣旋的阻隔中傳過,并且穩定性極高。
如今我們已經能做到給玻離子編碼,使它不間斷的形成類物質通道,完全可以充作氣旋內外的經典信道載體!”
李百安深吸一口氣,摸著下巴思考道:
“鈹嗎?
這確實是符合條件的一種微粒。
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楊老在09年就提出過這種假設吧?
但后來連他自己都認為不可能實現,所以項目只持續了幾個月就廢棄了。”
潘院士點點頭,肯定了李百安的話。
李百安所說的楊老,便是那位赫赫有名的華夏物理——或者可以說現今物理界的第一人,楊ZN先生。
那是09年官方組織的一場會談上,楊老對于今后三十年的信道發展提出了四種元素。
鈹就是其中一種。
但當時兔子們的離子編碼技術還沒突破,做不到預設態聚集,所以連楊老自己都放棄了。
整個項目就試探性的進行了四個月,投入總共才300多萬。
按照他的話說。
這項技術最少要五十到八十年可能才會有成果。
隨后李百安有些好奇的問道:
“那么小潘,你們是怎么突破這道壁壘的?
照理來說,這不應該是現階段能突破的技術吧?”
潘院士笑了笑,說道:
“這是我們傳送陣研究團隊的一個全新成果,我們破解了其中一個關鍵的符文。
當然了。
其中有部分功勞要歸功于消失的那位吳凡同志。
因為他在消失前曾經提到過一件事:
傳送陣有部分符文和光門非常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