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兔子們送入天宮內的設備數量不少,數量大概在十八臺上下,魏凡足足跑了三趟才完成任務。
其中有幾臺是溫感儀這類物化檢測的設備,還有幾臺則是普通的采樣機與攝像機。
當然了。
這里的普通也是相對科研角度來說的,某種意義上來說也算是凡爾賽的一種。
這些設備中隨意一臺的價值都在五十萬華夏幣以上,一些鏡頭型號屬于那種攝像圈愛好者看了會脫褲子的類型。
因此潘院士和李百安在等待光子準備的期間,順便查看起了其他一些設備的狀況。
“氣體采樣機狀態正常,最遠的一臺已經抵達到了東北角的盡頭。”
直升機艙內,潘院士看著屏幕上代表著各個設備的小點,眉頭一揚:
“嗯?
天宮內的靈氣濃度還不低的嘛,15.4%,這比大莫界都還要高些了。
不過這種濃度下可吸收的靈粒子還是有限,比不上咱們的L17。”
李百安湊過來看了幾眼,說道:
“還真是,但不管怎么說,這種濃度的靈氣,在本土已經算很離奇的發現了。
也不知道咱們的檢測設備能不能溯源到靈氣的出處?”
潘院士想了想,說道:
“不好說,但我個人不太看好。
畢竟氣體溯源這項技術目前發展的不算特別成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當初我在南開的某個項目里待過一段時間,現在的氣體溯源,基本上就是在標定區域里頭確定多個嫌疑點獲取第一位置信息。
再利用氣體在空氣中的濃度極大值對應的擴散距離,以及各個嫌疑點到監測點的大氣稀釋因子和各個嫌疑點的權重,來做出一個高斯概率模型。
如果說咱們能恒定空間內的壓強那還好說,但如今這種正曲率的收束空間......
我的偏向不太樂觀,或許需要安排人手親自進入空間檢測才行。”
正如潘院士所說。
目前氣體計量溯源體系相對比較局限,在定量條件下比較成熟,也就是標準的套公式。
可一旦出現比較多的變量,這種溯源手段就比較有限了。
因此在人力攜帶設備進入天宮之前,想要探測出靈氣的出處。
可能性確實不會太高。
而和靈氣溯源的難度比起來,Y粒子就要容易很多了。
天宮每天雷打不動的吸收氮素生成Y粒子,時間就在凌晨五點五十五分左右。
只要準備充足,想要鎖定Y粒子的生成區域還是不難的。
而就在潘院士和李百安二人閑聊的同時。
魔都大本營內。
此時也有著多位專家匯聚一堂,針對采樣設備收集的信息做著分析。
畢竟天宮空間的探測涵蓋了多個領域,不可能所有分析都只交給潘院士他們完成。
潘院士和李百安也沒那么掛壁。
俗話說術業有專攻。
好比你讓牛頓去寫詩,就算能寫出來幾句話,水平估計也就和賈淺淺差不多。
因此其他領域的支援是非常有必要的。
這次被聚集的專家一共三十來人,地點是在光門邊上的作戰中心內。
他們的專精領域有文有理,大約有一半左右是新一期準備前往大莫界的人才,還有一半則是從大莫界臨時調配回的專家。
戴朝宏和馬寧便赫然在列。
不過此時他們二人并沒有開口,而是靜坐在一旁,聽著一位考古專家的分析:
“在探測器傳回的圖片中,那座主殿雖然倒塌蒙塵,支離破碎。
但通過對殘垣斷壁的分析,我們還是不難得出整體建筑的格局和印記。
例如這張主殿左側建筑的圖片,畫面中心是一個完整度大約70%的屋頂。
我們可以看到。
這處屋頂銜接斷面很寬,這說明它的結構和裝飾在原先的建筑物上所占分量極大。
這個屋頂的形勢舒展而優美,坡度平緩,屋面多直坡而下,很少反宇。”
這位老專家一邊說一邊將圖片放大,指著其中的一角繼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