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現代醫學研究,從理論上講,人的最長壽命可達一百六十歲。
而《仙授秘方》序言中所說的那位老道人竟有兩百多歲,除了容貌變化,其精力完全沒有衰老的跡象。
因此,即便不是真仙人,也完全可以稱為半仙了,取名仙授的確是實至名歸。
同時,和眾所周知《傷寒雜病論》作者是醫圣張仲景一樣,其實據考證《傷寒雜病論》所錄方劑絕大部分取自于伊尹的《湯液經》,這在《傷寒論序》中已有明確記述。
通過《仙授秘方》序言,也能明確一點,那就是這些秘方可能同樣大部分來自于那位半仙道人。
序言之后的一頁只有幾行字:
悟醫道者,方為道醫
欲得此方,必先入室
修道達成,內容自現
在得到《仙授秘方》下冊后,葉凡在工作之余就抽空查閱了從古至今關于“道醫”的相關資料,從而對道醫有了一個大概的認識。
以前和許多人一樣,葉凡一直以為道醫就是身份為道士,同時會用中醫方法治病救人。
學習后才知道,其實不然,道醫和中醫確實有著極深的淵源,不過區別也是很明顯的。
道醫最早形成于上古時期,它是上至道家,下至宮觀大德道士在日常生活中的經驗累積,是以《道德經》中的“道”和《黃帝內經》中的“醫”為基本理論及陰陽五行學說為形神兼治手段。
中醫則是在歷史發民過程中主要依據《黃帝內經》及陰陽五行學說為辨證施治手段。
結合本書序言所述,道醫應先參悟醫道,醫道并不等同于中醫,而是明顯高于中醫。
中醫俗稱歧黃醫術,眾所周知,這里的歧指的是歧伯,黃指的是黃帝,之所以稱為歧黃醫術實際上就是說中醫源自《黃帝內經》。
然而,之所以稱為醫術百不是醫道,是因為中醫尚不達不到“道”的高度。
中醫治病,一般立足于形而下的器質,如經脈、氣血、臟腑等,雖然有的可能看不見摸不著,但都是確確實實存在的物質。
與中醫不同的是,道醫治病,則會在形而上的精氣以及元神等基礎上綜合考量。在治病過程中,除了考慮外感、內傷、情志以及飲食起居等因素外,同時還會考慮到命運、風水甚至鬼神等。
在具體的治療方法上,道醫除了傳統中醫的針灸、湯藥、金石、推拿按摩之外,還會運用到禳星延壽、驅邪治病、風水調理以及符鎮驅鬼等。
道醫者,古代稱為“大醫”。以道以本,除了要求為醫者醫術精湛,更要求為醫者具有很高的道德修養,有一顆普渡眾生的濟世之心。
因此,要深刻理解“道醫”二字,關鍵是要弄清什么是“道”。
說起道自然是不得不談老子的《道德經》
《道德經》開宗明義章第一段就深奧至極。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的,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葉凡通過比較和自我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