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凡小心翼翼地將絲巾展開,果然,里面便是一撂信件。
一個個熟悉的信封躍入眼簾。
因存放已有些年頭了,原本潔白帶點小圖案的紙張已微微有些泛黃,不過那熟悉的字體瞬間就將他青澀的記憶勾起。
葉凡和胡敏鳳的老家在偏遠的小鄉村,經濟水平與許州相比又何止落后十幾年。
不過盡管如此,葉凡在縣城就讀高中的時候,互聯網絡也早已普及,部分有錢人家的孩子甚至也已經配上手機了。
所以身處兩地的朋友包括男女朋友交流方式自然不僅限于書信而已。
雖然彼時,電話交流早已成為常態,而且網上QQ聊天甚至是手機聊天乃至視頻聊天都已不在話下。
但是葉凡仍然堅持書信這種古老的傳遞信息方式。
字如其人,見字如晤。
書信表達的不僅是字里行間展示出來的淺顯意思,讀信者更能從字里行間揣摩寫信者內心的深層含義。
因此,越來越便捷的溝通方式除了便捷之外,其實會少了一份等待的神秘感,更少了一份真摯和莊嚴。
胡敏鳳說得很對,信件是一種很私密的物什。
如果當事人大庭廣眾讀出來會有些尷尬,特別是面對寫信的對象,哪怕只是當著面看也會有點如芒在背、如坐針氈之感。
葉凡還記得小時候,有一次母親讓他念外出打工的姐姐寄回的信,雖然自己即不是寫信人也不是收信人,但是那種尷尬場面至今難忘。
如今,收信人胡敏鳳近在咫尺的衛生間里洗澡,隔著一道并不厚重的玻璃門,葉凡甚至能隱隱看到里面她的身體輪廓。
葉凡并沒有多想,而是拿起最上面的一個信封,小心抽出里面的信紙,逐字逐句仔細閱讀起來。
這是葉凡寫給胡敏鳳的第一封信。
其實嚴格來說,這封信并不是寫給胡敏鳳的,只不過是陰差陽錯的被她收到了而已。
兩個人的緣份也是因為這封信而起的。
當時葉凡剛從老家的初中考入縣一中,來到這個陌生的校園,性格內向的他顯得有些不適應,倍感孤獨。
某個孤寂的夜晚,葉凡想起初中時的女同桌,她的名字叫胡鳳娟,雖然整體成績不算特別好,但是語文一科每次考試都名列前茅,有時甚至比第二名多上十幾分。
不僅語文成績一騎絕塵,寫文章更是一絕,初一
(本章未完,請翻頁)
開始就屢屢有小詩隨筆等“豆腐塊”見諸報端和雜志期刊。
葉凡之所以語文成績還不錯,也多多少少受到她的影響。
話說,中考結束后,和葉凡一起考上縣一中的同班同學不過寥寥數人,高中分在同班的竟然一個都沒有。
中考前夕,葉凡知道胡鳳娟報考的是幼兒師范學校。那個時候考幼師的分數并不算太高,當然了,也不算太低。
就是比重點高中的分數線略低,比普通高中的分數線略高吧,按照她平時的成績應該是十拿九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