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必須一搏,幸而,他搏贏了。可是,他付出的代價,又有誰知道。
天下人罵他篡位,甚至編出所謂的“燭影斧聲”來說他謀害兄長。宋后撒潑,三弟廷美不自量力,他能怎么辦,他只能忍。他要向天下證明,他不負這個江山,他滅北漢,收銀夏,他親自率兵北伐,一路勢如破竹,本來可遂天下人百年之愿,誰料想天不成全,他險些死于戰場。他做出的這一切,又有誰去理解?
德昭明明是年少氣大,他也不過隨口這一句,就居然去自殺。他若是如德昭那樣脆弱,早死了一百回了。這樣的人,還想當皇帝?還有人說他逼死德昭,真是笑話。皇兄這樣的英雄人物,生子卻個個無能,德昭容不得一句話,德芳干脆就成了個病殃子,三弟這樣的平庸之輩,對江山未建寸功,居然也敢肖想皇位。
最令他心痛是大郎與二郎,是他這個父親做得失望,讓他的行為影響得兩個好孩子都走上了極端。元佐得了他身上所有好的一面,心懷熱血,擔當江山,急公好義,摯愛親朋,這個孩子跟他年輕時一模一樣。也是因為他在剛剛學著成長的時候,看到的都是意氣飛揚,待人熱血的自己。可元僖,在成長的時候,恰好就是他最難最不得已的時候,他不明白他的困境與壓力,卻將他不得已采用的手段和心術,當成是本事學了去。最終兩個兒子一個瘋,一個死。
沒有人不顧惜骨肉,他經歷過至痛至苦,經歷過生死分離,所以他如今更珍惜這種善意的品格。
他要的是一個善待骨肉,善待那些出過力的老臣,更是善待天下的仁君。
他不能讓三郎成為另一個大郎和二郎。
至道元年二月,嘉州府抓獲李順朝大將軍張余,函首送至西川行營。至此,王小波李順起義軍中的最后一支力量也已經被消滅。
三月,夏州李繼遷親派其弟,赴京進貢謝罪。
四月,雄州大破契丹大軍,斬其鐵林大將一名,契丹大軍,全線退出宋軍境內。
至此,天下太平。
而此時,皇帝終于做出了選擇。
卻說壽王妃郭熙所生的襄王第四子,生下來的時候就有些先天不足,一直是病病好好,折騰不止,郭熙為此憂心不已。
誰知道前幾日不知如何,受了風寒,當夜就嚷頭疼。匆匆請了太醫過來,就說已經是來不及了,只勉強用藥了兩日,這孩子還是去了。
郭熙抱子大哭,元侃趕過來時也驚呆了,抱著孩子只覺得既傷痛,又憤怒。當下就要追究看護的乳母侍婢的錯,他這一大怒,反而讓郭熙漸漸冷靜下來,擋住他道:“王爺不可,也是四郎……命薄,”說到這里,她哽咽不已,卻又只得忍下道:“本朝以仁厚治天下,她們照顧四郎,并非不盡心,只是天意如此。你我身居高位,若為了失子之痛遷怒她人,便是教她們受苦,也不能讓我孩子回來。還是赦了吧!”
若是元侃不來問罪,郭熙剛才腦中何曾沒有閃過要將這些人治罪的念頭,而且比元侃想得更重。可是她終究還是冷靜了下來,逝者已矣,孩子身體一直不好,兄弟中也有孩子夭折的,再怎么不甘心,可就算多處置一些人,又能夠有什么改變。如今元侃雖然做上皇儲之位,可終究只是會意,不是明封。還不知道有多少眼睛看著他們的舉動。若是他們不依不饒,動靜大了,不是被人說成不慈不仁,就是被人攻擊壽王后宅陰私。元侃私下里對她嘆過,皇儲之位,如履薄冰,她更不能讓大郎的事,成為別人砸向元侃腳下冰面的石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