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同治小皇帝也沒有從母親這里得到想要的答案,但是后來幾天朝堂上的變化卻證明了額娘的英明,一個在皇帝眼里天大的事情居然真的沒有人提起,所有人就真的認為這件事不存在一樣。
在沒有報紙,沒有廣播,更不可能有電視的時代,媒體這個行業根本就不存在,朝廷對民眾的統治其實很簡單,一個‘瞞’字就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老百姓連身邊幾十里幾百里發生的事情都不清楚,又有誰會在乎千里之外呢。
四年前,英法聯軍攻破北京城,你現在去河南、四川、云貴等地的農村問問,保證一百人里也沒有一個知道。
當然了,上層的消息不可能對所有人都封閉,龐大的讀書人群體和官吏層,是統治階級繞不過去的。而這些人,都處在一個共有的封閉性很強的利益場里,每一次意外事件的發生,只不過是這個利益場里的再洗牌而已。
在這場史稱‘三斗米暴動’的事件發生以后,各方勢力表面上看起來波瀾不驚的,但是各方勢力之間的私下溝通卻從未停止過,從京師和南京之間的八百里加急快馬,一匹接一匹的在驛道上穿梭,京城里的青樓、酒肆包廂里總有身份高貴的大人物和各種各樣的掮客交頭接耳。
時間一天一天過去了,一個半月之后,當北京城的暑氣有點消散之時,一場大朝會召開了。讓人震驚的是,大清朝居然在沒有任何官員反對的情況下,批準了三個工業特區的計劃。塘沽、上海、廣州成為了大清朝頭一批要進行工業開發的特區所在地。
之前鬧的瘋狂無比的清流們,在今天居然一聲不吭了。一個個安靜的就像小白兔一樣,至于他們的領袖翁同龢,在朝會上干脆閉目養神了。
三個工業特區,其中上海的特區由江南制造局一手負責,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了這是滿人為了安撫曾國藩他們做出的讓步。
廣州的特區就不用說了,這里歷來就是清**最重視的貿易重地,十三行的設立其實就是變相的一種特區。
這里別看是帝國的最南方,滿清**反而控制的最嚴,這里是僅次于江南的錢袋子,朝廷怎么可能松手。就連太平天國鬧的最兇的時候,廣東都沒有淪陷。在這里設立特區,妥妥的就是滿人的鐵桿莊稼了。
比較怪異的是塘沽的工業特區,首先從名字上就能感覺古怪了,這時候的塘沽就是一個海港鎮子,根本就不能算是城市。按說這冠名權應該給天津啊,這應該叫天津特區啊?但是清**居然就用塘沽來命名。
這里面的意味可就很深了,在中國的政治氛圍里,國家文件里面每一個字都有深意,聰明人一眼就能看明白。
工業特區是誰最先建議的啊?誰又是塘沽暴動的元兇之一呢?答案當然是肖樂天了,那么既然他是元兇了,可是最后他的提議又在大朝會上通過了,而且北方的特區就用暴動城市的名字來命名,這表明了朝廷的什么態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