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武臣的一問一答,讓大殿上的群臣更加面色難看,悲觀和絕望的情緒在大殿上蔓延。
“要是逃往南漢山城就好了!”
群臣中,有人垂頭喪氣,搖頭喊了起來。
“逃往南漢山城有個屁用,江華島都丟了,南漢山城沒有了屏障,去了就是等死!”
生死攸關之下,有大臣直接爆粗。
御座上的李倧,猛地打了一個寒噤,臉色更加蒼白。
“諸……位卿家,難道就……沒有解決之法嗎?”
兩次胡亂后,這位庸碌的國王,已經失去了所有的勇氣,不過是驚弓之鳥的膽小鬼而已。
前期親明排金,后向向滿清屈膝,以至于朝中人心渙散,忠賢盡失。這位朝鮮國王,成了“失道寡助”的真真切切的孤家寡人。
丙子胡亂后,朝鮮朝中,士大夫辭職和隱退者不絕,與此同時,叛亂層出不窮,內憂外患,國力耗損,疲憊不堪。
天啟七年(1627年),大臣李仁居起兵江原道謀反。
崇禎元年(1628年),大臣柳孝立等欲立仁城君謀反。
崇禎五年(1632年),大臣柳應泂謀逆。
崇禎六年(1633年),大臣李時說欲立錦原令李倬謀反。
崇禎八年(1635年),大臣李基安謀逆。
崇禎十二年(1639年),貞明公主及宮人詛咒事件。
崇禎十六年(1643年),大臣李挺海叛國事件。
就連崇禎十七年(1644年)之春,剛剛過去的兩個月前,反正功臣沈器遠欲立懷恩君,謀反被誅。
短短十幾年,兩次胡亂,如此多的內耗,這位朝鮮君王的日子,可別提多難過了。用“氣數已盡”來形容,也不過分。
李倧的話語,更似哀求,滿朝文武一時語塞,大殿上寂靜無聲。
“金卿,你來說說,到底該如何應對?”
李倧的目光,投在了心腹大臣金鎏身上。
金鎏無奈,硬著頭皮上前奏對。
“王上,大明國兵強馬壯,兵峰正盛,建奴其勢已衰。不如向大明重新稱臣納貢,上誓表,借道于明軍。”
金鎏說完,小心翼翼,退到一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