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關,古稱榆關,又名臨閭關。山海關之名,源自明初設置的山海衛。明洪武十四年(1381),大將軍徐達發燕山等屯兵萬余人修筑永平、界嶺等三十二關,山海關便是其中之一。
山海關位于燕北平原與遼河平原的遼河西走廊西端,北倚燕山余脈,東南臨渤海灣,山海之間相距15里。邊墻縱貫南北,關城緊扼隘口,東有歡喜嶺,為一道天然屏障,西有石河,為一條自然壕塹,將燕山和渤海之間的狹窄陸地布置成一個巨大的軍事防御建筑群體。
山海關軍防體系為“主體兩翼,左輔右弼”,以邊墻為主線,山海關關城為中心,在從老龍頭到九門口的防線上,設有10處關隘、7座衛城、37座敵臺、14座烽火臺、14座墩臺,還在山海關以東,設有衛、所、堡城等。
居中的山海關關城呈四方形,城高14米,墻厚10米,周長約9里,土筑外包城磚。城池與邊墻相連,以城為關,城外還有護城河環繞。關城共設4座門。東門城樓名曰“鎮東樓”,屋檐正中懸掛“天下第一關”巨幅匾額。西門城樓名“迎恩樓”,南門城樓名“望洋樓”,北門城樓名“威遠樓”。
清晨時分,山海關東羅城的東門被打開,跟著關城的東門也被打開,無數的寧遠潰軍進了山海關。
“總督大人!”
總兵衙門前,看到薊遼總督王永吉出現,山海關總兵曹變蛟和遼東巡撫邱民仰一起行禮。
“罷了,罷了,敗軍之帥,羞愧難當!”
王永吉臉色煞白,目光閃爍,似乎驚魂未定。
“大人先去歇息吧!”
邱民仰看了一眼王永吉,有些狐疑。
這個薊遼總督,似乎六神無主,心不在焉。
“你們忙,讓本官安靜一下!”
王永吉在軍士的簇擁下匆匆進了后堂。
曹變蛟和邱民仰對望一眼,都是搖了搖頭。
寧遠城被清軍攻陷,就連寧遠總兵吳三桂也是戰死,吳三桂之弟吳三輔保著薊遼總督王永吉拼死突圍,三萬關寧鐵騎,就突出了這四五千人。
不過這個薊遼總督王永吉,似乎膽子被嚇破了。
忽然,廝殺聲震天,似乎從關城東門處傳來。曹變蛟和邱民仰都是一愣。
看到關城東城門打開,吳三輔立刻點燃了手中的三眼銃,同時大吼了起來。
“動手!”
“通!通!”
三眼銃的巨響聲響起,對面的副將猝不及防,被打的飛了出去,重重栽于馬下。吳三輔跟著揮起三眼銃,策馬向前,掄起三眼銃,砸翻了目瞪口呆的一個明軍。
事起突然,出乎意料,吳三輔周圍的將士一起動手,所有的潰軍一起發難,城門口的數百名明軍,還來不及反應,就被紛紛砍翻、刺翻在地。
馬蹄聲陣陣,無數關寧鐵騎沿著馬道,徑直奔上了城墻上,一路沿著城墻縱馬向前、橫沖直撞,沿途明軍驚慌失措,紛紛被他們砍翻、撞飛,瞬間他們沿著城墻,已經奔出了里許。
另一部關寧鐵騎則是沿關城街道而行,一路瘋狂砍殺,城中一片混亂。守城的明軍除少數人負隅頑抗外,大多數選擇了四散奔逃,還有一部分明軍情急之下,直接選擇了投降。
他們絕大多數人,至今沒有搞清楚,到底發生了什么事情。
“投降者不殺!”
吳三輔砍翻一個明軍,眼看關墻和東羅門城墻已經被部下控制,大聲吶喊了起來。
“放響箭!”
響箭騰空,山海關城東的威遠城歡喜嶺東,無數的精騎突然從天際線上冒了出來,黑壓壓一片,無邊無際,盡是攢動的戰馬和頭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