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泰榮登團練總兵寶座,鐵廠、火藥廠要募兵了!
消息傳遍了整個鐵廠和礦工中間,那些個鐵廠里的所謂民兵們,還有礦工中的不安分子,人人都是振奮了起來。
實際上,王泰來鐵廠和礦場的次數不少,有時候會呆上幾天,但年后這一次的到來,卻是有著特殊的意義。
誰都知道,王泰如今是團練總兵,手下原來的五營鄉兵,肯定要進行擴充。王泰可以把限定數額的500鄉兵擴充到五營2500人,那么他這個團練總兵,還不得把兩千人的限額擴充到一萬人?
人人心隨風動,不過是年輕的心寂寞難耐,誰都知道,團練大人要擴兵,他們這些人,也有機會從民兵和礦工到鄉兵,軍餉從無到無,更有晉升的機會。
喧囂之余,鐵廠周圍,連同礦工居住的山腳,終于貼滿了告示,也設了募兵的地點。
不過募兵的數字下來,無論是礦工,還是鐵廠的雇工,都是心里涼了半截。
僅僅500人!
募兵的告示上寫的清楚,所召募的新兵人數不過500人,而另外的1500人數,則是撥給了墾荒的流民區,主要從民兵中挑選。
除此之外,從募兵的情況來看,對鄉兵的要求也是極為嚴格。所募的鄉兵,不但要求有戶籍,且是明明白白的良家子,如果所募之人還粗通筆墨,斷文識字,被征收的比例更高。
“嗶!”
王家莊旁的募兵場上,刺耳的哨聲響起,應募的漢子便一窩蜂撒開腿向前跑去,那亂糟糟的樣子,讓董士元暗自搖頭。
十里長跑,這是募兵的第二道考核內容,事實上,在第一道身體考核中,已經有許多人被刷了下來。
身體考核,要進行視力、聽力、身體是否殘疾,身高等等,只有身體健康的募丁,才能進入下一輪的考核,也就是十里長跑,半個小時,也就是四分之一個時辰通過,才能進入第三輪的體力測試。
“呀!呀!呀!”
一個漢子使出吃奶的勁,連續舉起兩頭圓鐵餅的大號啞鈴似的重擔三次,終于換來招募軍官的點頭,臉色通紅,如釋重負。
“你通過了,拿上牌子去那邊!”
漢子點頭哈腰,滿面笑容,接過軍官遞過來的阿拉伯數字的“250”號木牌,喜滋滋地向最后一到考核關序走去。在那里,他只要進行登記,記下比較詳細的信息即可。
王泰不由得一笑。這個漢子被征收,募集的鄉兵數字,剛好到了百分之一。
這一次,在墾荒的流民、礦工,還有鐵廠之間,他打算共招兩千人,盡可能地擴大自己的勢力。
公元13到14世紀之間,阿拉伯數字由伊斯蘭教徒帶入中國,不過,始終未能在中國打開市場,普及更是無從談起。
明朝萬歷年間,中國學者開始大量翻譯西方的數學著作,如李之藻與利瑪竇合譯的《同文算指》,但是書中的阿拉伯數字都被翻譯為漢字數字。可以說,阿拉伯數字歷經近千年歲月,一直未能在中文書寫系統中站穩腳跟,這也體現了漢字數字在幾千年中華文明傳承中的穩定性。
歷史上,直到清末,隨著大量的西學東漸,以及洋務運動對西方科學知識的傳播和普及,國人對于阿拉伯數字的了解日漸加深,其便利性也才得到了認可。
王泰把阿拉伯數字引入鄉兵當中,只是貪圖他更簡單,更易辨認。
遵循拿來主義的原則,中華文化應該更具包容性,也應該有這份自信。
“196號,回答你的姓名、年齡、籍貫、家中情況?”
“回將軍,王寧東、23歲、興平縣人、家中只有妻兒相依為命!”
(本章未完,請翻頁)
董士元微微點了點頭,繼續問道:
“可曾讀過書?”
“回將軍,自幼舞槍弄棒,熟讀四書五經,未能考取功名。”
董士元點了點頭。這王寧東,典型的陜西子弟,耕讀傳家,應該是良家子無誤。
“把這篇文章讀下來!”
董士元從一疊寫滿各色文章的紙堆里,拿出一張,遞給了王寧東。
王寧東精神一振,他接過紙張,拿起來讀了起來。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
下則為河岳,上則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