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民風彪悍,不然也不會成為流寇的發源地。這些鄉兵更是訓練有素,軍紀森嚴之下,人人輕生赴死,來源卻是餉銀和撫恤的保障。
大明朝廷,普通士兵一年的餉銀大概是18兩,關寧鐵騎更是達到24兩銀子加6石米,可惜大多數是有名無實。外有東虜,內有流寇,國家財政捉襟見肘,無力支付軍餉,以至于軍中多次因欠餉引發
(本章未完,請翻頁)
兵變。加之軍中瀆職腐壞,貪墨克扣成風,士兵難以領到足額軍餉,溫飽都是問題,作戰積極性自然無從談起。
普通鄉兵餉銀雖然只是每月半兩銀子,可是他們的糧食補給,每月都有大約半石糧食的補給,加起來,一年足足12兩銀子,已經是相當不錯。
再加上那些什長、隊長、哨官,以及把總這些軍官們豐厚的收入,誰會輕易砸了自己的飯碗。
王泰,可是從來沒有克扣過他們。
訓練場上的歡呼聲傳來,此起彼伏,顯然各營的軍官在做戰前動員,營房中的王泰站在窗前觀看,若有所思。
甲、乙二營最為精銳,王國平作戰勇猛,且身先士卒,部下死士眾多;而董士元思慮周全,謹慎善謀,作戰極有章法。這二人所領的甲乙兩營,堅不可摧,可以說是鄉兵的骨干和核心。
趙應貴的丙營和他本人性格一樣,四平八穩,丁營的董無為代替了張元平,勇猛有余,謀略不足,戊營的劉朝暉善于出奇,但正面對陣,好像要差一些。
五營早已經是人數各千人,五營五千之數,達到總兵規格,遠遠超過了鄉兵建制規定的兩千人。
雖然人數遠遠超過,但王泰依然有些遺憾,書到用時方恨少,他也是同樣的感受。
咸陽縣二十萬流民,卻是鄉兵五千,民兵三四千,這樣的軍民比例,已是畸形,卻是明末百姓生活的真實寫照。那些能存活下來的流民中,精壯男子的比例太高,老弱病殘,被消耗的所剩無幾了。
“大人,五營鄉兵,600人的炮兵,100游騎,200騎兵,再加上大人身邊的親兵300人,以及輔兵在內600人,出征的將士已經在六千人以上。”
文世輔臉色發紅,神情極為凝重。
軍中步騎比例太高,幾乎清一色的步兵,再加上軍中火銃兵和炮兵的比例太高,占了一半左右,機動能力不足,這也讓他惴惴不安。
這可是對付來去如風的東虜鐵騎,不是流寇的前陣炮灰,稍有差池,后果可不是一般的嚴重。
“文公子,你不用太擔心,到了戰場上,打一仗便知!”
王國平看文世輔臉色難看,在一旁勸道。
“公子,要不要把那四千民兵也帶上,這樣咱們就有上萬大軍。”
回過頭來,王國平對著王泰,心里的底氣不足,又暴露了出來。
王泰暗暗搖頭。看來,“滿萬不可敵”的幌子,已經是深入人心,不用問,這肯定是那些晉商和那些懦弱怕死的大明官軍散步的謠言了。
民兵中的精銳,已經抽調了近千人,剩下的三四千人,許多人入軍僅僅兩三個月,訓練不足,讓他們和清兵大軍對壘,我一直讓他們出去送死。
“大人,咱們這一仗,完全可以不去。這是去山東,不是在陜西,勞師遠征,以步兵對騎兵,以眾擊寡,這那有勝算啊!”
董無為忽然說了出來,堂中的人都是一驚。
“董無為,撫臺大人的軍令,要大人領兵入衛山東。難道說,你要大人兩面三刀,讓撫臺大人怪罪于他,置大人于何地?張知縣父子千里求援,大人見死不救,又以何面立足于世?此戰事關大人和眾兄弟的前程,大人若是三心二意,哪里還有前程可言,眾兄弟哪里有出頭的一日?”
董無為話音剛落,文世輔已經大聲拍案怒起,直接怒喝了出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