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十二年深秋、九月十一、京師、紫禁城、平臺。
天氣轉涼,崇禎皇帝端坐御椅,一眾大臣分立左右,面色各異。此次參加平臺召對的,除了皇帝的寵臣楊嗣昌,閣臣薛國觀,還有吏部尚書謝陞、戶部尚書李待問、以及新任的兵部尚書傅宗龍等人。
秋風蕭瑟,對于此刻立于平臺之上的楊嗣昌而言,其心中可謂是五味雜陳,百感交集,以至于有些惶惶不可終日之感。
五月初九,接受招撫的流寇張獻忠在湖廣谷城起兵反叛,房縣的羅汝才豎旗呼應,張獻忠和羅汝才在羅睺山大敗湖廣總兵左良玉,原先接受招撫的各部流寇紛起響應,中原平靜的祥和被打破,形勢急轉直下。
事實上,自從清兵北撤以來,朝中言官彈劾楊嗣昌的奏章便如雪片一般,不斷送進宮中,使楊嗣昌坐立不安,不得不屢次上疏引罪。好在皇恩浩蕩,楊嗣昌簡在帝心,崇禎帝令他落職冠帶視事,不久又以敘功的名義恢復他的原官,對他始終看顧不衰。
即便如此,朝野流言蜚語,其勢洶洶,讓楊嗣昌心生退意,欲乘機脫身。他向皇帝推薦四川巡撫傅宗龍出任兵部尚書,傅宗龍進京履任,楊嗣昌還沒有松口氣,張獻忠反于谷城,羅汝才叛于房縣,使得楊嗣昌寢食難安。
張獻忠、羅汝才反叛,招撫其的五省總理熊文燦又是他力薦,皇帝盛怒之下,熊文燦被捕入獄,他楊嗣昌情何以堪?
楊嗣昌自告奮勇擔當討賊大任,崇禎自然是順水推舟。他力排眾議任命楊嗣昌為閣臣,已經是滿朝非議,放楊嗣昌出去,督師湖廣,正好可以立功以正視聽。
上月,皇帝降下圣旨,閣臣楊嗣昌代熊文燦督師,賜尚方劍,督師各省兵馬,自督、撫、鎮以下俱聽節制,副、參以下俱以賜劍軍法從事。
此次平臺召對,皇帝也是特為楊嗣昌而為,當面叮囑眾大臣,不得掣肘楊嗣昌督師剿匪。圣恩之濃,可見一斑。
“李尚書,湖廣軍中以及豫皖二撫上告缺餉,戶部可曾下發?現督師將要出征,有何法可以足餉?”
崇禎眼光看向戶部尚書李待問,緩緩開了口。
“陛下,戶部府庫空虛,湖廣缺餉銀,天下皆不足。輔臣督師湖廣,臣可從戶部提留款項中設法籌銀20萬兩,以供督師專用。”
李待問眉頭緊皺。這一次拿出20萬兩銀子,戶部的府庫,怕是要空一大截了。
“20萬兩,差的太多!”
崇禎搖了搖頭,看向了臉上陰晴不定的楊嗣昌。
“回陛下,河南都司指揮使王泰清屯有功,所得30萬兩白銀押解上京,如今貢銀已到京師,當可用于剿餉之用。”
李待問心中一驚。這王泰派人押解貢銀上京,他這個戶部尚書卻不知情。王泰是楊嗣昌力薦,楊嗣昌自然知情,看來皇帝是要力陳楊嗣昌的功勞,堵住眾人悠悠之口了。
“楊卿,王泰心系朝廷,一片愛國忠君之心,朕心甚慰。”
崇禎微微點了點頭,臉色緩和了幾分。
為國分憂,為君解憂,王泰可謂是深得他心。
“楊卿,既然王泰的貢銀已經到了京師,那么貢銀就不必歸于內帑,也不必交于戶部,50萬兩白銀,你派人一并領走,作為剿餉專用。”
崇禎眼光看向忐忑不安的戶部尚書李待問。
“李尚書,朕如此決斷,你不會有異議吧?”
李待問那敢質疑,趕緊肅拜道:
“陛下圣明,臣不敢造次。”
王泰在河南痛下殺手,做下驚天殺戮,掀起軒然大波,言官彈劾王泰的奏折滿天飛,皇帝不但不懲罰,反而準
(本章未完,請翻頁)
了王泰的奏折,一連提拔了王泰的數名屬下,擔任了河南各衛的指揮使正職,其圣恩之濃,可謂是天高地厚。
不過,誰也都知道,楊嗣昌在其中的使力,不可謂不小。
崇禎暗自沉吟,50萬兩銀子,應該足以供應大軍,剿滅湖廣流寇了。
“陛下,河南的奏折。”
一個小宦官匆匆忙忙上來,遞上奏折。
“王泰的奏折?”
崇禎不由得一愣,這個時候又來奏折,王泰難道又創下了天大的禍事?
眼光掃過一旁面色平靜的楊嗣昌,崇禎心里有了幾分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