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見大人,我們要上戰場!”
“大人開恩,我們要去剿滅流寇!”
從高約丈許的槍尖鐵桿大門的空隙遠遠看去,數十名軍官擠在二層建筑的教學樓前的水泥地上,大聲吶喊,群情激昂。
教學樓大門口兩側,兩個背著火銃的衛兵站的筆直,肩上的刺刀雪亮。二人目光平視,目不轉睛,對眼前洶涌的人潮絲毫不為所動。
大門頭頂的木匾上,“教學樓”三字赫然在目。軍官們雖然口號響亮,但卻沒有人敢雷池一步。學堂軍規森嚴,比之軍中,有過之而無不及,誰也不敢以身試法。
教學樓正面的墻上,巨大的紅字震人心魄,“團結、犧牲、奉獻、服從”,這八個大字,正是學堂的校訓。
也有些墻外的軍士,從圍墻之間的鐵欄桿空隙向內看去,想知道,這學堂里面,究竟發生了什么。
此時正是午飯時間,操場上稀稀拉拉沒有幾個訓練的軍人。看來,這些軍官也知道輕重緩急,特意在吃飯時間來抗議。
也許,只是“請愿”。
河南武備學堂,不正是培養軍官尚武之風,一挽大明頹勢的嗎。
不錯,這就是河南武備學堂,王泰花了半年時間,才在宣武衛建起來的大明王朝第一座培養軍官的軍校學堂。而學堂的校長自然而然就是王泰本人承擔。顧絳擔任了副校長,董士元其他軍官們,都是兼任了學堂的教官等職位。
明朝武舉創制甚早,但制度一直沒有確定下來。直到成化十四年(1478),朝廷才根據太監王直的建議,以文科為例,設武科鄉、會試。弘治六年(1493年),定武科六年一試,先策略,后弓馬,策不中者不準試弓馬。后又改為三年一試。考試內容主要是馬步弓箭和策試。
萬歷末年,朝廷曾有過一次實行改革的議論,有朝臣主張設“將材武科”,初場試武藝,內容包括馬步箭及槍、刀、劍、戟、拳搏、擊刺等法;二場試營陣、地雷、火藥、戰車等項;三場各就其兵法、天文、地理所熟悉者言之。顯然易見,這是一個具有遠見卓識的提議,可惜并沒有引起朝廷重視,不了了之,否則將會產生極為深遠的歷史影響。
崇禎四年,參加武會試的舉子中,能運百斤大刀者只有王來聘、徐彥琦兩人,發榜后徐彥琦榜上無名,議論騰起。當時正“銳意重武”的崇禎帝認為有人作弊,將考官、監試御史等一大批官員下獄、撤職,令倪元璐、方逢年等主持復試。復試后選取百人,依照文榜例,分三甲傳臚賜宴。崇禎親自調閱前三十名試卷,欽定一甲三人,王來聘居一甲第一名,也就是武狀元,授副總兵職。
值得一提的是,明代武舉一直沒有殿試,也沒有三甲之分和鼎甲名號。只有崇禎開殿試,才形成完備的武舉考試,共分鄉試、會試和殿試三級考試。正式有武狀元之設,王來聘是第一人。也從中可以看出,崇禎對朝廷武備的重視。
不過,明代文貴武賤,武職多由世蔭承襲,加上由行伍起家者,武舉只是個補充形式,聊勝于無,是以明代武舉出人不多,武舉形
(本章未完,請翻頁)
同虛設。
歷史上,崇禎十四年(1641),李自成攻克洛陽、圍攻開封,張獻忠攻克襄陽;清軍包圍松山、錦州等4城。這一年,崇禎下詔開“奇謀異勇科”(武科考試),但無人應考;崇禎十五年(1642),崇禎再次下詔,欲挑選“督師大將”,仍是無人應考;僅僅兩年后,崇禎十七年(1644),李自成進京,明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