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委身的保國公朱國弼,大明第8代保國公,弘光元年,與明朝一眾勛臣在南京投降清朝,封三等阿達哈哈番(輕車都尉)。
柳如是嫁給的錢謙益,“水太涼”一事千古流傳,好在此君還有些廉恥,私下里抗清,算是博得世人一絲憐憫。
至于卞玉京鐘情的吳偉業,“江左三大家”之一,崇禎四年進士,曾任翰林院編修、左庶子等職。清順治十年應詔北上,次年被授予秘書院侍講,后升國子監祭酒。順治十三年底,以奉嗣母之喪為由乞假南歸,此后不復出仕,算是有些節操。
候方域,“四公子”之一,李香君的恩客,上《上三省督府剿撫議》于清山東三省總督張存仁,使得張存仁在順治八年才水淹榆園義軍。
候方域后回想起自己遭遇坎坷,除詩文一無所成,悔恨不已,又因違心參與順治八年鄉試,認為自己失節于明,便將其書房更名為“壯悔堂”,表示其壯年后悔之意。清順治十一年十二月,37歲的侯方域因國破家亡,復明無望,郁悶在懷和思念李香君,染病身亡。
至于陳圓圓嫁冒襄不得,不得已委身的那位“古今第一大漢奸”吳三桂,此人的節操,可謂是碎了一地,馬里亞納大海溝或東非大裂谷都填不滿。
算起來,只有“四公子”之一的冒襄,這個浪蕩不羈的風流子,清軍入關后,隱居山林,不事清朝,全節而終。而他和董小宛的愛情故事,也算是一段傳奇。
在坐之中,“四公子”中的陳貞慧和侯方域列席,方以智因為在京城為官,為翰林院檢討,擔任皇子定王和永王的講官而未能前來。而冒襄去了蘇州探訪陳圓圓,“四公子”只來了兩個,也使得聚會冷清不少。
“張乾度先生到了!”
隨著外面興奮的聲音傳來,大廳里的人,不由自主都是站了起來,歡呼聲、喝彩聲、尖叫聲連綿不斷,比起錢謙益進來的場面,還要熱鬧許多。
錢謙益心頭不快,卻也是站了起來,臉上都是笑容。
一個折扇綸巾的四旬男子走了進來,棱角分明,顴骨微微突出,雙目炯炯有神,再配上他異于南方人的高大的身軀,氣勢迫人,儒雅俊朗,一看就非同常人。
張溥,蘇州府太倉人,與同鄉張采齊名,合稱“婁東二張”,復社領袖,精通詩詞,尤擅散文時論。
如果王泰在此,或許也會恭恭敬敬,迷弟一枚,因為后世語文課本上大名鼎鼎的的《五人墓碑記》一文,便是出自此君之手。
稱此君一句“海內大家”,也不為過。
張溥和眾人見禮,分頭坐下,他看了一下屋中的名士,眉頭微微一皺。
“懋中兄,怎么沒有看到伯祥兄?”
陳子龍字懋中,時人將他和張溥一起,視作復社黨魁。至于張溥提及的伯祥兄,則是和王泰在河南開封府晚宴上有過口舌之爭的楊廷麟。
陳子龍參加會試,與好友夏允彝同中進士,房官即為黃道周。夏允彝、陳子龍、楊廷麟三人志同道合,如膠似漆,有名的三人組,卻不知為何這次楊廷麟沒來。
“伯祥自河南歸鄉后,墾荒賑民,躬耕原野,整日里灰頭土臉。此次集會,我曾書信于他,被他給婉拒了。”
陳子龍的話語里面,有一絲說不出的唏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