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十四年八月十九,錦州城南,乳.峰山。
乳.峰山東坡,一片寬大的的緩坡上,幾十個赤著上身的清軍將領,五花大綁,露出腦后的金錢鼠尾,他們個個垂頭喪氣,跪在地上,一言不發。
在他們跪著的前方,一處寬敞的房屋,幾進院落,也不知是從那戶漢家大族掠奪,門外地上的斑斑污黑血跡,更不知發生了什么。如今,房屋外面雄壯的白牙兵環列,人人持槍執刀,院內也是三步一崗、五步一哨,虎狼之士肅然而立,顯然是某位重要清軍將領的大帳。
突然,遠處蒼涼的號角聲響起,緊跟著,一隊人馬出現,滿清王公大臣追隨,白牙兵護從,簇擁著一個身材臃腫,金甲貫身的中年將領,向著房屋之處迤邐而來。
中年將領身披金甲,額頭冒汗,但面無表情,身旁武士舉著黃龍大傘,亦步亦趨,畢恭畢敬,更有無數面目猙獰、雄壯異常的白牙兵在兩旁跟隨,氣勢迫人至極。
金甲將領所到之處,所有清軍都是單膝下跪,那些個雜役、包衣們更是跪伏在地,不敢抬頭。
這便是滿清皇帝黃太吉了。
八月初六,黃太吉于沈陽接多羅睿郡王多爾袞,多羅肅郡王豪格自錦州遣使奏報,得知大明會集九邊精銳十余萬抵達松山,明軍勢大,廝殺正酣。
黃太吉坐臥不安,于八月初八日派遣爾代,伊圖等率兵20個牛錄前往松山支援。
八月十一日,黃太吉又接到奏報,明軍來勢兇猛,反復沖鋒,不懼死傷,正白旗、鑲藍旗、鑲紅旗在明軍攻擊下傷亡慘重,請派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率大部前往,協力拒敵。
黃太吉心驚肉跳,感覺事態不妙,傳檄各部軍馬,云集沈陽,定于八月十五日起行。黃太吉命濟爾哈朗留守,不顧鼻子流血不止,御駕親征,也足見他對錦州、松山戰事的擔憂。
大明頃九邊精銳,黃太吉御駕親征,沈陽兵丁搜刮殆盡,滿蒙漢20旗,雙方云集30萬大軍于松山一帶,足可以震古爍今。
黃太吉身后所跟文武官員,浩浩蕩蕩,衣冠禽獸、披甲武夫,人人都是面色凝重,緊緊跟隨。
八旗滿洲、與八旗蒙古、四旗漢軍,構成黃太吉麾下清軍戰兵的整體。
努爾哈赤于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正式建立八旗滿洲,正黃、正白、正紅、正藍,增設之四旗為鑲黃、鑲白、鑲紅、鑲藍,每旗設固山額真(漢名都統)一,梅勒額真(漢名副都統)二,下轄甲喇(漢名參領)五,每甲喇轄牛錄(漢名佐領)五,以三百人為一牛錄,因此每旗大約7500人,八旗滿洲共約6萬人。
八旗蒙古皆以兵籍編制,地位略低八旗滿洲,而高過四旗漢軍。
崇禎八年(1635),黃太吉正式編立蒙古八旗,每旗設固山額真(漢名都統)一人,梅勒章京(漢名副都統)二人,甲喇章京(漢名參領)二人,分統所屬蒙古牛錄(漢名佐領),部眾3萬。
八旗漢軍這時還沒有成立,只有鑲黃、鑲白、鑲紅和純青色四旗,但人數和八旗蒙古基本一樣,都有3萬之數。
但無論是八旗蒙古,還是四旗漢軍,真正掌握他們手中軍事權力的,還是滿洲王公大臣。
滿洲八旗除了鑲藍旗旗主、鄭親王濟爾哈朗鎮守沈陽,正紅旗旗主,烈親王代善垂垂老矣沒來,其他各旗旗主,比如豪格、多爾袞、多鐸、杜度、阿濟格等人,以及正黃旗固山額真譚泰,都是悉數在列。
(本章未完,請翻頁)
蒙古各旗的固山額真阿賴、恩格圖、伊拜、以及毛海等人,以及蒙古科爾沁土謝圖親王、敖漢,奈曼,察哈爾四旗兵。
漢軍旗烏真超哈諸將耿仲明、孔有德、尚可喜、石廷柱、張存仁、祖可法,祖大壽之子祖澤潤等。
朝鮮藩兵1500人,由朝鮮平安兵使柳琳統率,他站在末端,臉色難看。
滿洲八旗6萬人,加上蒙古八旗、漢軍四旗,共12萬人,再加上蒙古外藩兵、沈陽征丁,此次的清軍大軍總數,已經超過了16萬人!
不過,黃太吉心里清楚,除了蒙古藩兵,這增加的兩三萬新丁,戰斗力恐怕沒有多少。
黃太吉看了一眼屋外跪了一地的俘虜們,眉頭微微一皺。
“皇上,這都是戰場上的逃兵,許多人都是兩藍旗、鑲紅旗的奴才,等候皇帝的發落!”
多爾袞上前,輕聲稟報。
黃太吉看了一眼不動聲色的多爾袞,輕輕點了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