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兵工廠,位于武安固鎮,或許在規模上小于大明的其他兵器作坊,但是在兵器的制造上,尤其是火器的制造上,無論是數量還是技術,已經遠遠超出時代。
兵工廠是從原來的武安鐵廠分離,一墻之隔,除了槍頭、箭頭、刀、鎧甲之類,其余的都是火器的制造。
進入兵工廠,筆直的水泥路分開左右兩區,左右兩邊,先是四五十米碧綠的草坪,上面一排排柳樹參天,再往前右邊是辦公樓,再向前則是廠區,一排排水泥房車間,相互對稱,井井有條,干凈寬敞。
高大的水泥圍墻足有十米之高,四五米寬,三步一崗、五步一哨。四個墻角,二十余米的圓柱形崗樓高聳,上面荷槍實彈的軍士虎視眈眈。
說是兵工廠,不如說是一座固若金湯的堅城。
兵工廠的1000多工匠和技術人員,除了葡萄牙顧問,其他人都是軍中編制。任何人想要離開,都要經過層層的審批,甚至是要經過王泰本人。
不過,兵工廠待遇好,鐵飯碗,旱澇保收,里面的工作人員都是以在此工作為榮,辭職者寥寥無幾,甚至是鮮有。
亂世之中,吃飽飯都不容易,更不用說吃飽穿暖,還有長久的保障了。
“這便是最新出現的卡龍炮了!”
火炮車間,站在一門門炮身幽幽的火炮前,王泰不由得停了下來,仔細觀看。
“大人,這一種是24磅炮,炮重660公斤,炮管長度1.14米,口徑144毫米,裝藥910克,射程400-1100米,仰角1-5度。”
胡東介紹完一門24磅炮,又開始介紹起下一種口徑更大的火炮來。
“大人,這一種是68磅炮,炮重1800公斤,炮管長度1.93米,口徑205毫米,裝藥2.26公斤,射程500-1300米,仰角1-5度。”
胡東稟報完,臉上有一絲傲色。
兵工廠現在的火炮鑄造,不再是過去的澆筑成型,即鑄造出中空的炮身,而是先鑄造實心炮身,再用刀具銑出炮膛,這樣鑄造的火炮膛壁光滑,游隙減小,強度增大,減少炸膛的危險。
這一種火炮,被王泰稱為卡龍炮。
卡龍炮炮身長度小于原來的長炮,發射方式與長炮一樣,以發射球形實心炮彈為主,裝藥量小于長炮,由于裝藥量小,后坐力低,并未采用4輪炮車,而是雙層的滑動炮架。
目前兵工廠生產的卡龍炮共有6種,分別是12、18、24、32、42、68磅炮。
18世紀后期,英國海軍實現了兩個重大的技術革新,一是用銅板覆蓋船底,二是采用了大口徑的卡龍炮。到18世紀后期,英國在火炮鑄造方面取得了重大進步。此時的火炮不再像過去那樣直接鑄造出中空的炮身,而是先鑄造出圓柱形的實心炮體,然后再用鏜孔機鉆出炮膛,這便是卡龍炮。
口徑最大的64磅卡龍炮,其重量也只有1800公斤,相比之下,口徑遠小于前者的32磅加農炮,重量最輕的也有1950公斤。而且卡龍炮的裝藥量也很少,32磅卡龍炮的火藥只有2斤,而32磅加農炮的火藥卻達到了7斤。
雖然卡龍炮炮身短、裝藥少,隨之帶來的是射程短、精度差,但是在海上,這種缺陷并不明顯。由于在風帆時代的海戰中,200碼這種很近的距離是正常的射程,卡龍炮的精度和射程完全可以滿足這種距離的作戰需要
(本章未完,請翻頁)
,而且其發射的大口徑炮彈又破壞力十足。因此海戰指導思想為近距離作戰的英國皇家海軍開始大量裝備卡龍炮,用其代替小口徑長炮。此舉大大提升了英國戰艦在近距離的火力。
王泰此舉,也是旨在加大海上作戰的威力。
“這些火炮大量生產,裝備到新的戰船上去!”
王泰有些焦急地下了軍令。
他計劃在明年對南洋用兵,這些新的大炮,要盡快地裝到戰船上去,早些形成戰斗力。
“投彈!”
投彈練習場上,胡東吶喊了起來。
身材筆挺的擲彈兵,拿起震天雷,拉了一下震天雷木柄下的繩子上的拉環,助跑著大步向前,他側身,甩開手臂,伸直了手臂,把冒著白煙的震天雷,扔了出去。
震天雷劃著弧線在空中飛舞,準確的掉在一圈土袋圍成的圓圈里面,跟著“通”的一聲,在圓圈里面爆炸。
連續幾個震天雷飛了出去,爆炸聲此起彼伏,煙柱騰騰,刺鼻的硝煙味散了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