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學堂,窗明幾亮,學子們正襟危坐,腰桿筆直,手放在膝蓋上,目不斜視。
“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復習一下體積公式。”
艾儒略看了一眼教室里面的同學,目光在最前排的一個年紀最小的學生身上停下。
“夏完淳,你來回答一下。”
“先生,圓錐體是同底等高圓柱體體積的三分之一,體積公式是v=1/3×圓錐底面積×圓錐的高=1/3×πr2×h。”
夏完淳站了起來,回答的清晰異常。
“那么球體的體積公式呢?”
艾儒略面色平靜,繼續問了出來。
“先生,圓柱體的體積公式是πr2h。球體的體積公式是v=4/3πr3。”
艾儒略贊許地點了點頭,示意夏完淳坐下。
不得不說,東方人的勤奮好學、聰明謙遜,絕對領先于世界。
“好,我們來做一道題,鞏固一下。”
艾儒略轉過頭來,拿起粉筆,在黑板上寫了起來。
這些,還有鉛筆,都是東方人的杰作。
“給大家十分鐘時間,計算出黑板上的題目。”
自鳴鐘“滴滴答答”響了起來,艾儒略坐回講臺的椅子上,目光不自覺地移向窗外。
那些操場上十四五歲,正在上體育課的學生,生龍活虎,跑步、隊列、刺槍術,充滿了朝氣和力量,也訓練有素、服從鐵血,讓人生畏。
艾儒略搖了搖頭,這或許就是一個戰時國家的特征。
艾儒略授課完畢,出了“河南學堂”,沿著林蔭大道一路向前,走進了學堂旁邊的“中外圖書館”。
“艾先生好!”
“先生好!”
艾儒略外面進來的時候,碰巧幾個“河南學堂”的學生買書出來,學生們恭恭敬敬的問候,讓艾儒略不由得自得許多。
相比較起來,他在大明傳教30年,從來沒有這樣受人尊敬過。
萬歷年間,公元1613年2月,旅華傳教士金尼閣受當時的耶穌會中國教區會長龍華民特遣,返回羅馬晉見教皇,向教皇保羅五世“奏陳教務,并請準翻譯經典,司鐸用華言行圣祭,誦果,教宗允準。
金尼閣此行還有兩個任務,一是請求耶穌會總會增派人手,二是采購圖書儀器。采購圖書儀器是為了在北京建立一個圖書館。當時的教皇保羅五世向中國耶穌會贈送了五百多冊圖書,其余部分,則由金尼閣和同伴精心挑揀,從意大利、法國、德國、比利時、西班牙、葡萄牙等國收集而來。
五年后,公元1618年4月,金尼閣率領20余名新招募的傳教士搭船離開里斯本,再次踏上來華旅途。途中有7名傳教士染病死亡,包括金尼閣的弟弟。
金尼閣第二次來華,帶來大量的外文書籍。遵循利瑪竇的學術傳教之路,帶來了整整一個圖書館的書籍,包括歐洲古典名著和文藝復興運動以后的神學、哲學、科學、文學藝術等方面的最新成就。為了募集新書和儀器,金尼閣漫游意大利、法國、德國、比利時、西班牙、葡萄牙等國,終于收集了精裝圖書7000余部。金尼閣本人所收書籍和儀器在價值上萬金幣,為此,金尼閣擬定了一個龐大的翻譯計劃,聯絡了艾儒略、徐光啟、楊廷筠、李之藻、王徽、李天經等中外人士共同翻譯出版這些書籍。
崇禎元年,即1628年,金尼閣在杭州病逝,“西書七千部”介紹給中國知識界的計劃流產。包括
(本章未完,請翻頁)
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和開普勒的《哥白尼天文學概要》等重要的科學典籍,沉默于塵埃之中。
如今,這些已經蒙上灰塵的精裝圖書,從濠鏡(澳門運到了河南,進了“河南學堂”一側的“中外圖書館”內,灰塵被拂去,書本被擺上了書架,翻譯、反復翻閱,知識重見天日,西書七千部,終于與大名學子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