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順開科取士的方法很簡單,沿用前明的八股文體制,并沒有做什么太大的改動。秦石明白,這是大順作為一個新生政權,進行各方面過渡的一個特點。很多方面在政權初期,都會沿用前朝的典章制度,但在今后的一段時間里,會逐步進行改善。以八股文作為科舉形式,便是最好的見證。
不過,這一次開科取士的八股文,在后面多了一道附加題——策論,這倒是有點像唐朝的制度了。
正是策論的題目,解答了秦石壓在心中的疑惑,其題目為《助餉國策》。
李自成出身平民,小農思維限制著他,因此大順農民軍每攻陷一座城池,都會要求當地的富家、土豪、士紳、官吏等有錢人家進行助餉。這樣的舉措,在短時間內,可以為農民軍提供大量的糧餉,以供應其進行長期的作戰消耗。
事實上,這種助餉,與其說是捐錢納糧,倒不如說是抄家充公。至少,在羅山縣的這幾天里,秦石為了打聽形勢,而走訪各個學子,所聽到的外界消息皆是如此。譬如說,闖王攻進北京城,攤派軍餉給各處前明官吏,某某大學士因為受不了羞辱,而上吊身亡等等。
其實,秦石也能明白,在這個時代,明皇昏庸,各地豪強兼并土地,官逼民反。農民軍的思維還停留在利己主義上,一旦取得了政權,自然會瘋狂壓榨那些官吏士紳之類的階層。這樣的做法,與土匪沒什么兩樣。
因此,大順自然而然的將這一類人推到了自己的對立面上。一般說來,一家士紳能代表一方民心,失去士紳階層的支持,就等于失去了民心,如此一個政權又怎能持久?
故而,在秦石看來,李自成的大順政權,敗亡是遲早的事。
當然,坐在考場中的秦石,還想起了吳三桂這個人,慟哭六軍俱縞素,沖冠一怒為紅顏,其人之所以會引清軍入關,很大程度上就因為助餉這件事。所謂助餉,抄家而已。抄得不僅僅是家里的銀兩,還有吳三桂的那位愛妾——陳圓圓。
由此,助餉一事,害人害己。
秦石將自己的想法寫進了策論中,他沒有什么顧忌,反正他的志向不在于此,能不能考進也無所謂。與其憋在心里,倒不如說大書特書寫下來。
開科取士的考試,一直持續到四月十日的下午。結束以后,秦石回到了館驛,次日他一大早則是再次來到羅山書院。
此番前來,秦石是要拜訪自己的幾位老師的。他的目的很單純,只是為了看望曾經教育自己的幾位夫子,當然也是順帶聽聽幾位老師對天下局勢的分析。畢竟旁觀者清,兼聽者明。
考試結束后的羅山書院,遠不如前幾日熱鬧了。門房通報后,秦石就踏進了羅山書院的大門。
“秦石?你怎么在羅山書院?不是在家種田嗎?”
轉過大門,秦石在書院的一處長廊上,碰到了自己熟悉的人。
那人身著錦衣,腰間掛著玉佩,發簪橫插在發髻中,同時又有兩根飄帶自發髻之處垂落在腰間。眉清目秀的面容,顯得頗為俊朗。手中一把折扇,也掛著小玉墜兒,讀書人氣質十分明顯。
“原來是顧家大公子顧文,少見少見!”秦石趕緊上前寒暄了兩句,“這不大順開科取士,我前來應考,希望將來能謀一個小官做做!現在考試結束了,我來書院看看幾位夫子!”
這本是再正常不過的寒暄,那料到秦石話音剛落,他的耳邊就傳來了顧文的冷聲冷語:“我還以為你身為讀書人,會秉承讀書人的忠貞氣節,沒想到竟是這般毫無良知?大明國滅這才幾天的時間,你就迫不及待的想要為闖賊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