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與此同時,契丹大營后方,兩支大軍嚴陣以待,其中一方赫然是以耶律重元為首的十五萬叛軍,此時耶律重元騎著高頭大馬,立于兩軍陣前,冷聲喝道,“耶律洪基,你到底讓不讓過?”
耶律洪基(趙洪)沒有露面,但領兵的將領卻是嗤笑道,“皇上已經說了,沒有對叛軍趕盡殺絕,是以大局為重,但你們想借道,不可能!”
“哼!”耶律重元氣得牙癢,差點忍不住說出趙洪的秘密,不過他終究沒有忘記那天的承諾,強行忍下這口氣,“我知道耶律洪基為什么不借道,你去告訴他,這是大元皇帝的圣旨,如不借道,后果自負。”
那將領見他說得煞有介事,只好派人去跟趙洪稟報。
不一會兒,果然傳來趙洪的令喻,“讓開一條路。”
耶律重元面色微喜,領著大軍進了契丹大營。
且說襄陽城東門,攻擊還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著,蒙古大軍不惜人命的往護城河推進,一副完全豁出去的樣子。
而城墻上的鄧百川也感受到了壓力,畢竟箭支是有限的,士兵們的體力也是有限的,再這么下去,說不定真給人家將護城河填滿。
慕容復的神情從始至終都很從容,仿佛一點都不擔心。
先前出城摧毀投石車的護襄軍和一眾武林人士已經回來了,正在恢復體力,準備再戰。
這時,一個士兵匆匆跑來,“北門急報!發現蒙古大營的大軍有移動跡象。”
鄧百川神色一緊,不會給吳薇說中了吧?他朝慕容復看了一眼,但見其神色沒有半分變化,他微微鎮定心神,“往哪移動?可是要攻城?”
那士兵答道,“目前動向不明,除此之外還有不明軍隊流入大營,具體數量未知。”
此言一出,眾人紛紛變了臉色,“什么不明軍隊?你說清楚點。”
問話的是慕容復,士兵朝他看了一眼,點頭道,“是騎兵,個個穿著黑色鎧甲,沒有旗號,數量至少在三萬以上。”
慕容復眉頭一皺,朝鄧百川問道,“北門有多少兵力?”
“一萬五,都是弓箭手。”鄧百川答道,隨即又補充一句,“是原襄陽守軍。”
北門和西門因為先天條件易守難攻,所以兵力都不多,北門還好一點,可一萬五確實有些少了,如果蒙古大軍不惜代價強行渡江,還是有可能接近城墻的。
慕容復沉吟半晌,“你馬上調三萬天樞軍過去。”
鄧百川面色微變,“那東門怎么辦?”
慕容復目光閃了閃,“放心,東門外的蒙古大軍也才三十多萬,頂得住。”
“可萬一樊城那邊……”
鄧百川還待再說,慕容復揮了揮手,“行了,一切有我,快去傳令吧。”
(書群號,四六三五八七七三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