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勒對古董一竅不通,鑒
(本章未完,請翻頁)
于老山甲的貪財,他聽見價值連城幾個字很明顯不相信是真的。
鄭原回過頭,給他這位同學科普古董界的知識點:“格勒,古董不是菜市場挑土豆白菜,越大越多才賣錢,古玩講究好、少、精、奇、絕,它的年代、質地、品味、真假才是衡量價值的重要坐標,一般來說,能玩兒古董的人肯定要懂歷史文化知識,還要具備鑒賞能力,要不然容易被當成棒槌。”
“對頭,沒想到這位小兄弟看著年紀不大,也是個內行人,就沖您這份兒見識,我也要上好茶,您幾位里邊兒請!”
老山甲做了個請的手勢,把鄭原一行人請進正屋,他打眼一看,這前堂的擺設還頗有講究。
松鶴迎客的堂畫放置堂中,兩邊懸著羲之遂良的真跡筆墨,偏廳掛起《海棠春睡》《梅蘭竹菊》《昭君入塞》《紅拂夜奔》等古畫,一扇供桌坐于正堂中心,桌心擺著陶朱公范蠡的金身銅像,瓷盤水果飄滿香氣,寶鼎里的檀香熏得眾人格外舒服。
“您幾位看著不像是高原人,怎么到這兒來了啊?”
老山甲各自斟滿香茶,開始套眾人的話,鄭原知道這樣的商人最喜歡挖內幕消息,他喝了一口茶緩緩說道:“山甲大哥,我們花了三萬買了這東西,怕是假的,您可得繼續跟我們說道說道這里面的來歷典故!”
“行,既然這位小兄弟要聽,我也就獻丑了,咳……咳。”
老山甲就著茶壺潤了潤嗓子,才繼續開口訴說人骨瓷的內行門道:《吐蕃傳》、《舊唐書》都有記載,自從唐太宗將文成嫁入吐蕃后,唐朝和吐蕃就有了翁婿之親,凡是新贊普繼位,必須要覲見唐朝皇帝以獲得冊封,兩國的邊境借由秦晉之好相對安生了一百多年,在此期間,唐朝的建筑風格、織造技術、習俗文化、文藝藝術、佛教典籍,紛紛隨著唐蕃的和平局勢得到交流。
唐時,李唐皇室源源不斷將漢地武臣封為節度使,派他們遷居西域諸地守護邊關。
這些戍邊將領雖然是堪比土皇帝一樣的節度使,可是守護唐境就意味著遠離家鄉祖地,個中滋味只有他們自己能體會。
再加上古人有視死如生的喪葬禮儀,這也造成李唐節度使想落葉長安而不可得,于是一種‘塞外生,長安葬’的喪葬風俗在吐蕃諸藩流行,這種塞外風俗就跟人骨瓷器有關!
傳聞將領死后,遺體會擇墓安葬,匠人在封墓時會將殉葬奴隸的尸骨做成人骨瓷器,瓷器中會封上該節度使的八字和生辰籍貫,以便節度將軍死后的靈魂被殉葬仆從引向祖地,按現在的眼光看,這是妥妥的封建迷信,但古人嘛,還就好葉落歸根這一口兒,死也要死在自家地盤上。
千百年來,這樣做的節度將軍多了,連尋常富戶百姓也紛紛效仿,他們這樣一折騰,可便宜了盜墓賊,雪域高原的漢將墓葬或多或少都會出土一部分人骨瓷器,我前幾天還收了一個人骨瓷盤呢。
老山甲從正堂出去,在倉庫翻翻找找,拿著一個朱漆錦盒走進來,錦盒開啟,里頭赫然出現一個潔白如玉、華彩照人的瓷盤,他拿在手里輕輕一彈,叮鈴一聲分外清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