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按照馮壽給先帝制定的計劃,先在小范圍慢慢推行。
然后,再輻射三省六部,繼而推行全國。
這個過程非常漫長,需要二三十年,甚至是兩代人的努力。
畢竟世家已經綿延上千年,這般龐大的勢力,太多的盤根錯節,根本不可能一蹴而就。
一個弄不好,就會被世家反彈。
大淵朝的皇家,雖然握有幾十萬兵馬,世家們不敢像過去一樣,動不動就換個皇帝,來個改朝換代。
但,那也是沒有徹底激怒世家啊。
一旦把人家逼急了,這群人,還不定做出怎樣瘋狂的事情來。
永承帝本來就是少年天子,親政后,也沒有什么耀眼的政績。
朝堂動蕩起來,慢說挑起事端的世家了,就是一些武勛、新貴,估計也會埋怨永承帝。
到那時——
那樣的爛攤子,就算是何太后,估計也很難收拾啊。
永承帝此舉,已經不單純是犯蠢了,而是直接把繩索主動往自己脖子上套啊。
馮壽坐不住了,他不能再任由永承帝胡鬧下去。
顧不得多想,馮壽進了宮。
“先生,您來啦?”
心里有了決斷,永承帝到底有些忐忑。
看到了自己最信任的馮師傅,永承帝暫時忘了師生間曾經的不愉快。
他親切的迎上來,滿臉歡喜的與馮壽說話。
馮壽按捺著心底的焦躁,不著痕跡的與皇帝寒暄。
其實,在他進宮的那一剎,馮壽又有些后悔了。
他不該這么冒失的。
小皇帝不比先帝,先帝雖然多疑,卻還保有一絲底線——馮壽是可信的。
而小皇帝呢,敏感、自卑又任性自大。
如果馮壽貿然跑來,直接詢問他是不是要推行什么科舉選官,小皇帝定會心生不滿——
好啊,馮壽,你居然敢在朕的身邊安插耳目!
事實上,作為先帝最大的謀臣,馮壽能夠做到運籌帷幄、算無遺策。
除了他的高智商、善謀略外,應該也有足夠的消息來源。
包括先帝、眾武勛在內,大家都在猜測,馮壽手里一定擁有一支善于打探消息的人馬。
說他是大淵朝最大的特務頭子,有些過分。
但他在皇宮、在各大武勛人家的后院都安插了人手,也是很多人默認的事實。
也就是馮壽無心仕途,大淵朝建立后,人家就利索的“歸隱”了。
否則先帝早就容不下馮壽了。
先帝處于某些原因,不但沒有對馮壽“鳥盡弓藏”,還沒有過度清理宮中的暗探。
他只是把自己身邊肅清了,其他宮里,比如何太后身邊,依然有馮壽的眼線。
永承帝不如先帝,他身邊的人,本就是何太后、三大輔臣等大佬安排的。
其中,就有馮壽的人。
馮壽不是要監視小皇帝,而是擔心他,在暗中保護他。
但,永承帝知道“真相”后,未必會領情,興許還會忌憚馮壽,覺得他有不臣之心。
馮壽已經領教了永承帝的不講道理、不知感恩,他并不敢多做試探。
唉,小皇帝沒有足夠的心胸,對他也沒有那么的信任,這些事兒,還是能瞞著就瞞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