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的果然不一樣,在這方面我雖然算是半個專家,但是要說到對行業的現狀的了解,還是比你差遠了啊!”王峰感慨道,不聽不知道,一聽嚇一跳,有些東西就是這樣,你不去了解就會覺得現在是太平盛世。
但是當你去了解一下之后,你就會知道現狀的形勢有多嚴峻。
“這還不是最大的問題,更大的問題還是后面那一問。”魏明理苦笑道,感情自己這位學弟就壓根兒不清楚當時是一個什么情況啊!
不過也得虧他不清楚,否則的話大家也不可能把事情做到這個程度!
“哦,為什么這么說?”王峰心中隱隱有所猜測。
“國產機器人為什么不夠好?”魏明理拿出一張a4紙,然后在上面寫了一個大大的“環境問題”。
首先是產業鏈薄弱:
控制系統,減速器,伺服系統三大核心零部件的國產化剛剛起步,缺乏高性能的零部件直接的后果,一是導致機器人整機性能無法保證;二是性能無法保證會影響銷量,導致無法獲得較高的供應商議價能力。
尤其是外商有意打壓國內的技術發展,真正有意做技術的公司根本就得不到訂單,無法完成技術升級的良性循環;在現在的大環境下,資本也不青睞于這些實體制造業,所以現在這一行其實很尷尬,能維持下來,保證不死掉已經很難了。
第二個是技術差距:
國內機器人起步較晚,現在市場上叫得響的品牌,除了新松,其他絕大部分應該都是在2008年之后成立的,技術積累與四大家族的30~40年積累不可同日而語。
但是這里要提一句,不同于人工智能,機器視覺等其他處在理論研究熱點的機器人領域,目前傳統工業機器人上所用的控制技術(正逆運動學,正逆動力學,軌跡規劃,參數辨識,誤差補償等)在理論上已經非常成熟了,國內機器人公司欠缺的是一定的時間,來給出足夠可靠與高效的實現。
但是很遺憾,目前我們欠缺的就是時間,等到好不容易追趕了上來,人家可能又拿出了更先進的技術,或者是開始大面積傾銷,一步落后步步落后啊。
第三個就是產學研的脫節,成果轉化率低:
由于傳統機械臂技術已經比較成熟,很難發表有較高影響力的學術論文,同時國內也沒有工業機器人公司來為高校提供足夠的橫向項目,導致國內在工業機器人領域缺乏一流的學者來引領行業技術的發展。
與之對應的,我們看一下大家熟知的兩家國外公司,UniversalRobots(UR優傲)和RethinkRobotics。這兩家公司的創辦時間應該會早于大部分人的第一感覺。
URCollaborativeIndustrialRoboticrobotArms:2005年由Esben?stergaard,KasperSt?y和KristianKassow在南丹麥大學一起做研究時創辦,現在的CEOEsben?stergaard當時是南丹麥大學的助理教授,三個人發現了中小企業對機器人的新需求,并最終在2009年推出了第一款UR5協作機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