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hinkRoboticsRethinkRobotics:由MIT教授RodneyBrooks在2008年創辦,致力于通過為中小企業提供合適的機器人產品,來降低美國制造業的離岸外包水平,增加國內就業數量。RodneyBrooks也是另一家領先的機器人公司iRobot的聯合創始人。
在國外,由機器人行業領先學者創辦或者在背后提供技術支持的創業公司還有很多,在技術或者主攻方向上都有讓人眼前一亮的感覺。反觀國內學術界與企業界的合作,大家基本上是各自為政。
學者們拿著專項資金做研發,發論文;企業界拿著鈔票向國外引進已經落后的技術,還洋洋得意,改個名字就直接開始賣貨…
學術界對吃相難看的企業界早已經不抱期望,選擇了脫離現實;企業界在經歷了學術界的斑斑劣跡之后,也同樣不再信任他們了…一地雞毛,不說也罷。
最后一個就是導向問題:
補貼亂象,巨額的補貼和孱弱的監管能力,導致很多非機器人行業的人渾水摸魚,騙取補貼,直接損害了真正需要補貼的機器人制造和使用企業。想做事的人在前線吃緊,不做事的人在后方緊吃,偏偏你還不能說什么,否則得罪了同行們,你別說做事了,你會直接待不下去。
相關的報道網上很多,例如機器人補貼亂象調查地方“***”拉響過熱警報。這個是很復雜的問題,水很深,暫時無法改變,我們也不方便做評判,只是長此以往必將打擊真正做事企業的信心。
也就是咱們不缺錢,不需要財政輸血就能滿足自身需求,否則的話一口氣投入幾個億下去,還只是做了一款機械臂的控制系統出來,這誰受得了?
政策制定部門的低效率:直到2015年5月份才發布具有國家級影響力的制造業戰略規劃“華國制造2025”,而關于工業機器人細分領域的規劃”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直到16年的3月底才公布。
作為對比,我們看一下其他國家/地區相關規劃、計劃的時間表:
Industry4.0:2011年4月份首次提出,2013年4月發布發布最終報告;
SMErobot:項目周期為2005年3月~2009年5月,研究如何制造更好的適應中小企業需求的工業機器人,目前火熱的協作機器人,一部分的推動力就來自于該項目的研究成果。該項目背后的除了政府和相關組織,大家熟悉的著名廠商如ABB、KUKA、柯馬、萊斯、Güdel都參與其中。
先進制造業伙伴關系計劃:2011年6月由***政府提出,旨在重塑美國制造業的領先地位。除此之外,USARoboticsVO還在2009年及2013年發布了兩個機器人發展路線圖,指導美國機器人行業的發展,值得一提的是路線圖的標題《FromIntertoRobotics》,足見對機器人行業的重視和看好程度。
要知道,每一項政策發布之前都需要歷經多年的詳細調研和分析,發布時間晚了3年,可能學術和行業的深度研究就晚了6年甚至更多。
“六年時間啊,這六年在歐美龐大的資本和科研優勢下,對方能先跑多遠啊!”
把寫滿了的兩張A4紙收了起來,魏明理合上筆蓋:“其他的雞毛蒜皮的事兒就不多說了,目前主要就是這兩個最主要的問題,目前咱們解決了控制系統的問題,算是邁出了一大步,但是能不能走遠,還是個未知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