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作為技術交換的一部分,中芯國際在ASML訂購的的最新EUV也終于到貨了,而且一下子就是三臺;這種大家伙的訂購單價超過1.2億美元,而且還是18年的單價;追訂單價更是接近2億美元,真的是把人當豬來宰!
但是就算是這樣,人家也不愿意賣給你,根據日內瓦協定,這種高精尖的設備是不允許出口到華國的,雖然18年訂的時候人家保證了這東西不在禁運的目錄上,但是老美反過來就是一個回首掏,順手就給加上去了…你也沒辦法。
但是這東西沒有也不行,因為它是生產10nm以下芯片的主力,沒有這種東西,10nm以下的工藝制程的芯片的良品率能降低到一個令人發指的地步!
當然,這并不是說用DUV就不能做,但是你需要像三星,臺積電那樣有足夠的等等技術積累和員工積累才行,目前中芯國際也只做到了14nm,在更加高級的技術方面,目前還在進行技術攻關。
所以想要生產滿足王峰要求的ASIC,以他們現有的人才儲備和技術儲備那是不夠的,必須要考挖人才能解決這個問題。而且可不是在內地挖人,而是在其他地方甚至是國外挖人!
雖然,國內的上海微電子(SMEE)已經有90nm光刻機,并且傳聞28nm光刻機很快就能推出。但是,其與ASML的EUV光刻機仍差距巨大。
這種差距不僅僅是在設備和技術代差上,也是在人才和技術儲備上,簡單來說就是就算你把設備運回來了,但是想要它運作起來,也不是容易的事情。
而在此之前,業內就已有傳聞稱華威正在研發更為先進的EUV光刻機,而中科院在光刻機的關鍵技術和器件領域早已有相關布局,這個…可以挖!
在另外一個,比如中科院長春光機所在光刻機所需的透鏡及曝光系統上早已有突破,而最新的消息也顯示,長春光機所在實驗室已經搭建出了一套EUV光源設備。
嗯,不錯,這個也可以挖!
反正現在想要突破EUV光刻機的制造也不現實,就算是華威攜手中科院,能夠在EUV光刻機上實現突破嗎?
答案是“難”,“非常難”,這么說吧,咱們先別說把(EUV)光刻機給造出來,就是把(EUV)光刻機給用好都是一件無比復雜的事情。
想到這兒,唐國良覺得把人挖過來干一些更加有實際意義的事兒也不是什么壞事兒。
就像前面說的,三星和臺積電能夠用DUV生產10nm甚至7nm的芯片,但是他們中芯國際只能做到14nm,當然這不是貶低自己。
其實能夠在這么短的時候就追平到這種地步,可見他們是下了大力氣的,但是很多時候僅僅靠努力是抹平不了差距的。
就像他在世紀初就能拿到幾千萬出來創業,但是現在大部分人也不可能靠自己的努力賺到一千萬一樣!
再打個比方,可能不太恰當。如果三星和臺積電是老美擁有11艘十萬噸級核動力航母海軍,中芯芯片制造商大概就是本國海軍,而且是在遼寧艦未拖進港時期的華國海軍。
其中的差距簡直不能用幾條街來衡量,得用還沒脫貧的山旮旯和繁華的京城來比較。
華國會不會有朝一日造出十萬噸級別的核動力航母?這個當然會有,而且是必須要有,但是什么時候能造出來,這個真的不好說,需要天時地利人和都具備了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