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東腦海中形成了一條故事線,但是他感覺這條故事線有些單薄,思來想去,又加了一條故事線,然后把兩個故事線給糅合到一起去。
第一條故事線,自然是常先生如何遇到他的妻子,兩人又如何度過艱難又幸福的半生,以及后來常先生的孤守。
而另一條線,于東把背景放在了當下,以自己挖掘常先生故事的角度做了一些延伸。
這第二條線講述了一個報社記者,偶有一天收了一本舊版《邊城》,并在的末頁發現了常先生寫的那一段文字。
他被常先生這段文字所表現的深情觸動,同時作為一個報社記者,又敏銳地發現這是一個可以引起讀者興趣的新聞,便循著這本書的足跡找到了一個小鎮。
在那個小鎮,他找到了一個書店。
這個書店不賣新書,滿店都塞滿了各種各樣的舊書,那本《邊城》就是從這家書店流露出去的。
老板是一個下身癱瘓的女人,渾身散發著生人勿近的氣息,得知記者是為了找《邊城》的主人,老板并沒有給他什么好臉色,只說了一句“已經不在了”。
隨后任憑記者再怎么問,她都不愿意多說什么。
雖然沒有從老板那里得到什么消息,但是記者并不氣餒,在小鎮上待了兩天,一方面想著從附近調查看看能不能有《邊城》主人的消息,另一方面他也想著能夠說動書店老板。
但讓他失望的是,周圍的居民根本就對《邊城》的主人一無所知,而老板也鳥都不鳥他。
臨走前,記者想著既然來了總不能空手而歸,就在舊書店買了一本自己非常喜歡的《活著》。
當他付完錢要離開的時候,女老板卻開口問他:這本書你看過么?
他回答:看過。
老板問他:既然看過,為什么還要買?
他回答:原本沒辦法鼓足勇氣再讀一遍,既然在這里又看到它,索性買下來,也給了自己一個再看一遍的理由。
老板笑了笑:矯情。
他說:矯情就矯情吧。
轉身要走的時候,老板又喊住了他:你不是想要知道《邊城》主人的故事么?
隨后,老板就跟記者講了那本《邊城》的主人常懷英的故事。
而書中的視角也轉到了常懷英初遇妻子的那個時代,講述了常懷英如何在書店看到了《邊城》,兩人又如何想愛,故事到這里又停止了。
視角回到了現代,記者聽到了常懷英跟女孩相愛,老板卻不再往下說。
記者沒辦法,只能帶著這點素材回去了。
后來,記者隔三差五地就跑去小鎮,想從老板嘴里聽到更多跟常懷英有關的故事,但是老板總是不說。
不過一來二去,記者倒是喜歡上了這家舊書店,不再只是一心想著追尋常懷英,也會靜下心來在書店里看書。
這是本書的第一章,名字就叫《邊城》。
而這本書的第二章,就叫《活著》。
有一天,記者照例來到書店,卻發現書店老板趴在地上一動不能動,就趕忙將她扶起來。
問過之后,才知道她是為了去夠書架上邊的一本書,不慎跌落,疼得無法坐回輪椅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