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問她:為什么不呼救?雖然書店沒人,但是店外的路上總有人。
她說:不需要。
記者笑了笑,沒再問,相處久了,他也清楚老板的性子,犟得很,自尊心非常強。
不過這次之后,老板跟記者的關系緩和不少,又給他講了兩個故事。
視角轉到常懷英和他妻子,常懷英跟妻子結婚之后,一開始生活很幸福,后來還生了個兒子,原本一家三口其樂融融,卻因為一次動亂,孩子早夭。
這是老板講的第一個故事,一對夫妻失去了自己的孩子,而老板講的第二個故事,則是一個孩子失去了自己的雙親。
她沒說是誰的故事,只說曾有個孩子十二歲的時候,父母在渡船的時候雙雙落水死了。
后來,這個孩子在工廠工作的時候,從高處跌落,摔得半身不遂。
……
于東要寫的這本書,總共有十章,每一章用一本書的書名做章節名,內容也跟那本書有關。
記者在小鎮的舊書店發生了很多事情,不僅僅慢慢了解了常懷英的故事,也慢慢讀懂了女老板。
而女老板,因為記者的到來,慢慢敞開心扉,化開心結。
當然,故事也不是這么簡單的,中途舊書店遭到惡意縱火,店里面的書被燒掉一大半,老板也差點被燒死,幸好記者及時趕到才幸免于難。
從這個故事也延伸到常懷義的書遭到的兩次劫難,第一次特殊時期有人到他家抄家,毀去很多書,第二次就是他死后,把書送人。
最終在舊書店縱火的人也找到了,是一個曾經愛慕過書店老板的男人,他本來已經決定跟書店老板求愛,卻因為書店老板出了事故作罷。
后來他結了婚有了家庭,卻時而還會想起女老板,原本只是遠遠地看著,后來發現記者跟女老板走得越來越近,他心生怨念,才放了火。
而這一章,跟常懷英收到陌生女人送的《圍城》的故事放在一起,同樣是被另一個人愛慕,故事的走向跟結局卻完全不同,這一章的書名正是《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整本書,故事在兩個時空來回切換,圍繞的主題卻都是同一個。
于東之所以要加記者跟老板這條線,是為了增強時空感,也是為了提供一組對照,在純美的愛情中加一點溫暖人心的治愈。
而且多了這么一條線,一個時代,也是于東想要告訴人們,書籍的力量是永恒的,它們能夠影響的不僅僅是一個人,甚至不僅僅是一代人。
即便身處不同時代的人們,也能因為書籍隔空產生聯系。可以說,于東想要表現的不僅僅是愛情的力量,也是書籍和文學的力量。
……
于東有時候跟余樺他們討論,一個作家在寫作的時候,什么樣的狀態是最好的。
最終幾人得出的結論是,作家在寫作的時候,忘了自己是誰,忘了自己在干什么,忘了所有現實的東西,才是最好的狀態。
而于東,就進入了這種狀態。
他原本想著,只是簡單地把這本書的梗概給寫出來,后面再找時間來寫正文。
但是當他坐在桌子前,開始動筆后,就進入到了一種十分專注的寫作狀態中。
斷斷續續地持續了很久,到了第二天早上程硯秋睡眼惺忪的從臥室出來喊了他一聲,他才意識到已經是第二天了。
程硯秋見他寫了一夜,一臉關切道:“是碰到什么難題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