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拉個人上去就能統兵打仗的,行軍細分不講,只單說從一地到另一地行軍,百里路程,能把全軍一個不差的帶過去,那已經是很有能耐的人物。事實上在古代的行軍途中,掉隊的、走丟的、逃遁的,比比皆是。
就算王大將軍已經手下兵力一千五,也沒有全軍一起行動。而是分作前中后三部,相隔十里,中軍五百乃糧草輜重傷員,前軍五百開路先鋒,游騎二十星散再前三十里,到了晚間,前軍負責伐山砍柴,埋鍋造飯。后軍五百殿后,另有游騎二十再后十五里,防止被人偷了屁股。
王言則不時三軍而走,行路途中與人閑聊溝通,練練齊步走,再傳與軍侯等武官聊聊如何帶兵,如何打仗之類的。整體行軍速度,根據中軍輜重隊而走,每一刻鐘,便有通信騎士來往王言處稟報情況,馬腿都遛細了。
何況兩軍對壘,還有兵敗如山倒一說,即打崩了部隊,全軍潰散。這是一個綜合士兵素質,將軍能力,戰場狀況等多方面因素的事情,去除了戰斗的情況,純粹的兩軍戰斗,可能才一接陣,一方就崩潰了,也可能雙方殺的流血漂櫓,打沒了八九成的人,仍舊死戰不休。
以三國整體水平來看,能頂住較高的戰損而不潰敗的,大抵如公孫瓚之白馬義從,鞠義之先登死士,曹操之虎豹騎,劉備之白耳兵,呂布之陷陣營等為人津津樂道的特殊部隊。
綜上所述,王言統領的這一千多人,再有他個人的勇武加持,少有敵手。若果真有大規模的野戰機會,那么手下的部隊只會越打越強。
但可惜,這一路并沒有打大仗的機會。除了大小不一的黃巾潰兵壯大了隊伍,就是一些只幾百、千余的漢軍隊伍送了兵器糧草。
這些糧草當然不夠大軍消耗,但大軍在手,何愁糧草。資源只兩種,就是人口和土地。有人口就有土地,有土地就有人口,有地產。
王言的隊伍是什么性質到現在為止他們都頂著黃巾的名頭呢,沒有自己的勢力名號。而黃巾是什么反賊。那肯定就要干反賊該干的事,比如搶掠。
尤其現在隊伍愈加壯大,沿途所行,但遇塢堡,必然圍堵大門索要糧草物資。正如王大將軍先前教導屬下的,他們不會要太多,不能讓塢堡內數目眾多的無辜人挨餓。基本都是根據塢堡的規模來索要糧草,至于馬匹、絹帛等等,那就獅子大開口了。
如若不從,那就圍攻塢堡,王大將軍親自先登,守住缺口,擴大優勢,如此由內而外的攻破。審判豪族罪責,搶奪豪族積存書簡,最后拿走豪族積累財貨工具,再帶走不少投奔的堡內人口。反正但有所用,那就什么都拿,只給堡內人民留下糧食、種子以及部門農具、耕牛。相當于一個有分寸的打土豪、分田地的過程。
只不過勝利果實無法保留,他們走后,堡內經過一段時間的斗爭,必然又出一家豪強,不過底蘊都為王言掠去罷了。只積累些時日,趕上幾個豐年,便又是興旺起來,似乎是個打不破的輪回,總有人要站在人民的頭上。
除了掃蕩塢堡,裹挾人口,王言還會帶兵攻打縣城。現在各處鬧黃巾,縣城之中也沒有多少兵馬,甚至都不用王言先登,嗷嗷叫的手下小兵死上一些,就破了城池。
都增設了從軍執事,軍紀自當嚴明,與民無范是最基本的。當然王言說的民,是黔首、農夫、家奴等人民,非官吏富戶豪族,那是士大夫口中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