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房縣之地,大將軍相當重視,這是距離最近的大片的沃土,是故房縣必得,誰攔誰死。
軍令是早上下的,大軍是晚上到的,小破城門是沒到就開的。
房縣令姓張名遜字伯謙,乃薊縣寒門,領城中官吏出城投降“方縣令張遜,拜天武大將軍。早聞將軍高義,待民親厚,今將軍既至,遜當降矣。”
“吾好殺虐民官吏,汝無懼耶”
“遜出身寒門,知民不易,此地任上四年,與民為善,素有好名,知大將軍非濫殺無辜之輩,故而無懼。”
王言不置可否“城內情況如何”
“城中有民三千五百二十六,漢民兩千,余皆烏桓也。原有軍卒六百,為烏桓單于蘇仆并五百烏桓民調走。凍餓而死者一百五十七人,城中余民兩千兩百六十九。
有富戶劉建者,其南北行商,販運皮毛山貨草藥,雖有田產家奴,然此遼東地廣人稀,未曾害人,今冬還分糧與民。大將軍若不信吾之所言,盡可問民意。若有假話,無須將軍治罪,吾當自刎。
此乃房縣名冊,將軍盡可觀之。”
張遜指著隨著他一起出來,由吏員趕著的那一馬車的竹簡。
蘇仆延乃是遼東屬國烏桓部大人,也就是這邊烏桓人的單于。本部只有那么一兩千人,現在調集兵馬,其目的何在不言自明。
看都沒看名冊,王言擺手道“聽言觀行,吾知汝乃為民請命之人,當信汝之言也。然規矩既立,必當行之,故民意必問。”
王言當然是不信那么多廢話的,不過古人重信諾,講信義,張遜說的情況必定真實,因為大軍在側,沒有說謊的必要。只是對于先前張遜的吹捧之言,大將軍并不相信罷了。
若當真如他所說,入冬之前為何不降蘇仆延調兵,肯定還搶了糧,為何不攔就是沒辦法了,城里無兵無糧,挺不住多久,指望不上大漢朝廷。遼東的各種都尉,各種烏桓單于,更加的不靠譜,不投降也沒路走。
或許之前不主動投降,是在觀望,或是未曾下定決心,但現在兵臨城下,已是不得不降。
大將軍轉而問道“東去之平郭營口、安市大石橋、文縣蓋州三縣,張縣令可為吾大軍之前驅乎”
“正有此意,將軍有所不知,此三地如房縣一般,皆無守軍,大軍到處,其必降矣。”張遜拱了拱手,轉而問道,“不知大軍何時啟程”
“明日便往。”
“大將軍,遜有一事相求,望將軍憐我城中百姓,調糧救命。”說罷,張遜便要下跪,為民求糧。
王言擺了擺手“大軍自帶糧食,足夠城中民之所需。今日始,皆吾治下民也,何用汝來相求今日且好生休息,明日為前驅招降,日后留用。”
“謝大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