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到了蕭瑟的秋,在各種的套作、輪作等等種植方式,在草木灰、人畜糞便等等育肥保地力的手段,在不斷投入人力物力大修水利工程,保證耕地澆灌,在文昌閣農學博士的不斷的精研耕作、培育良種的技術支持下,在軍民同心戮力的共同勞動下。
更是在英明神武的王大將軍的領導下,初平元年的秋天,遼東第六次大熟。
非只遼東一地,臨渝、廣寧等去歲新占之地的收成也不錯,這個原因是多方面的。
以上的耕種方式、育肥手段、水利工程以及專門的農學博士搞研究是一個原因,但是更重要的原因,是王大將軍的治下難得的安定和平。
沒有人破壞生產,搶奪生產資料,這就保證了糧食的收成。加之經過了重新清田分地,人們耕作的土地更多,雖然更累,但是屬于自己家的收成也更多。所以整體來講,即便地力不比東北沃土,也尚算豐收。
而這種安寧,又是很多百姓們盼望著的,他們拖家帶口的往王言的地盤之內走,或者是有附近的百姓過來,邀請駐扎的軍隊往前挪一挪。
這是因為隨著時間過去,消息傳播擴散,王大將軍麾下軍士是怎么收拾富戶、地主的,又是怎么分地的,最最重要的是,農稅竟然只有十稅一。誰不想地多一些誰不想種出來的糧食多留一些
眼下走遍大漢,對農民如此寬松的也就是王言這里了,畢竟很多地方都是十稅四五六,甚至是十稅七都有。累死累活干一年,沒吃過一頓飽飯,就屬王大將軍最厚道。
至于說十稅一不能支撐軍政消耗的問題,則是用著錢來調控。其實他治下的百姓,每家每戶的地都很多,比他們之前擁有的多的多,每個人的工作量都很大。這就是為了彌補消耗,以及地產不足才行的辦法。
所以綜合來說,他手下的百姓也累的要命,不過這種累他們自己愿意受罷了
而不論是流民來投,還是不遠處的農戶請求大軍前挪駐扎,民官過去組織重新分地,遷移百姓的時候,他們都是相當支持的。
所謂祖宗之地,在這個時候,只有那些豪族、富戶、地主才會在乎。尋常黔首,活命尚且艱難,死了都不知道埋哪,誰還惦記旁的,天大地大,也沒有填飽肚子的事兒來的大。
那么既然要分地,就得有地,自然而然的,地盤就擴大了許多。
如今廣寧之地,現在擴張的基本就是頂著平城大同,而臨渝之地,黃忠與劉虞派過來的五千兵馬小小的打了一仗,兵進二百里,推進到肥如盧龍縣一代,并且占據了徐無遵化進而掌控了盧龍塞喜峰口。
盧龍塞是長城九大要塞之一,原本歷史上,曹操官渡戰勝袁紹之后,北上攻打烏桓,就是在盧龍塞出兵,最終白狼山之戰定遼東,穩妥了北方。
而去歲黃忠兵進臨渝之時,公孫瓚所想最終沒成的翻山攻打徒河,同樣也是要走這個路線。
如今控制了這個要塞,還有居庸方向虎視眈眈,再有遼西走廊這邊的通道,基本上可以說幽州之地唾手可得。
劉虞雖無為,但又不是傻子,不可能不作抵抗。再者,即便他不抵抗,一干手下也不會不抵抗。因為他們一個個的可都是掌握著大量田地的,他們對百姓什么樣,自己也有數。而反賊王言是如何對待豪族富戶的,他們更是清楚,六年前遼東豪族的血還沒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