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無論如何,他們都不會坐以待斃。
秋收之后,不待王言來攻,便發大軍十萬,主動發起了進攻。
如此行事的目的,就是打時間差,搶占先機。因為王言現在駐扎幽州的軍隊,只居庸一衛,以及肥如、徐無一衛,還有玄甲營,兵馬加一起才不過是一萬五千而已。
他們發兵往攻,消息傳遞到徒河需要時間,反賊王言做決策需要時間,調兵更需要時間。來來回回的,說不得半個月就沒了。
半個月的時間,對于一場戰斗的影響有多大,自是無需多言。搞不好他們都奪回居庸,并一鼓作氣把王賊給打回遼東,甚至直接殺奔途河,弄死王賊也不一定。
此次劉虞之軍,分兵三路,一路奪居庸,一路打徐無,還有一路過令支,打肥如。領兵者也都是劉虞親信,鮮于輔、鮮于銀、程緒、公孫紀等,若不是親信,劉虞也不會讓他們發兵帶隊。
除了公孫紀,因為跟公孫瓚同姓,倆人當哥們兒處,后來劉虞發兵要打公孫瓚,公孫紀告密,幫助公孫瓚有準備。其他人在公孫瓚弄死了劉虞及其全家之后,都在打公孫瓚,在之后,不少人都給曹操效力,頗受信重。
不能說他們想的不好,如果大家的戰斗力沒差太多的話,十萬大軍把王言趕回遼東自然沒什么問題。兵分三路進攻的戰略,也沒有什么毛病。
但問題是,劉虞的兵馬打公孫瓚都費勁,還想來打王言這一萬五千兵馬幾乎全是老兵,甚至就算是新兵,那也是經受了好幾年民兵訓練才入伍的。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兩衛兵馬的封號校尉一個是太史慈,另一個是黃忠。玄甲營中還有趙云,雖然趙云還沒出頭,現在才是個副百將,但是趙云的戰斗力是在那的。這三員大將,一個比一個猛。
而且玄甲營還是重裝騎兵,八百多人擺開陣勢,敵軍就是三萬人,也能輕松的殺穿。再配合黃忠,七千打六萬,拉扯起來也不是沒有戰斗力。
最關鍵的是,王大將軍的制度可是全民皆兵
“報大將軍,劉虞發兵十萬,一路攻居庸,兩路攻徐無、肥如。黃校尉早有準備,征調民兵五千御敵。敵軍行動緩慢,黃將軍預料三日后交戰。”
將軍府中,通信兵匯報著前方的軍情。
王言聽的搖頭笑,兵貴神速,但其實在劉虞成軍之前,就已經被斥候發現,回報了消息,甚至還有心向他王大將軍的義士出賣情報。他們的動向,其實一直都在掌握之中。
對此他是早有準備的,比如黃忠征調民兵,這就是他之前授意的。不過即便他沒有授意,特殊情況特殊處理,黃忠也會選擇征調民兵。
太史慈那邊也是一樣,都能在后方征調民兵上陣,面對大軍來攻,肯定也會征調民兵擴充兵力。
雖然相比起來,這兩地的民兵訓練時間短,無法同遼東民兵相提并論。但是比起劉虞的兵馬來說,那就大差不差了,很多人都沒有經受過軍士訓練。昨天還在地里干活呢,第二天就被征調進入軍營了,能有什么戰斗力。
遼東最有戰斗力的,其實是公孫瓚的部隊。不過公孫瓚雞賊,耍小聰明,老家都不要了,把他手下的兵馬全都帶走,還誆了劉虞的一萬兵馬,跑去跟諸侯會盟討董,等著王言跟劉虞兩敗俱傷,他回來收拾殘局,盡收幽州、遼東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