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言坐鎮薊縣調度,各種的人員、物資不斷的從遼東運來,幽州雖然寒冷,但這個冬天卻格外火熱。
復行遼東舊事,各種的鐵匠、木匠又是忙碌著生產。磚窯、玻璃窯也開始生產,一如遼東那般,要普惠百姓,都給裝上火炕、玻璃窗。
火炕、玻璃在第一次搭建、安裝的時候,收費相當低,待到秋收之后才會收一些糧食。即便等到以后,他們自己購買磚塊、玻璃的價格恢復到原價,價格依然是能承擔的起的。
磚頭是土,玻璃是沙,原材料都是不要錢的,只有那么些許人工。相對來說,王言還是比較良心的。他治下,凡是生活必需的,價格都不貴,并且一直都很穩定。
至于說幽州沒有遼東冷,保留建筑特色的問題,這其實不是什么問題。因為只有有錢人才會考慮建筑,他們的房子都是磚木結構,講究形制、裝潢,可窮苦的百姓,是沒有那方面考慮的,他們能有地方住,不漏風雨就很好。
幽州百姓的房子,多是石頭壘起來的,用泥混著草充當黏合、保暖,木梁的房頂上,甚至連個瓦片都沒有,都是茅草。
這樣的情況,怎么有功夫考慮建筑形制的問題。所以未來基本都是磚瓦房為主,一點點的,待到百姓生活水平上來了,有了更高的追求,那時候就有所謂的建筑藝術了。
六年攢下來的家底,支應幽州過冬,直到來年秋收,問題不大。現在的問題是,可用人手不足。做民官的最低標準,就是得識字、算數。剩下的什么與百姓打交道的智慧,雖然內部的參事報也在不斷的歌頌,但其實還遠遠沒有到需要這些的地步。
但就是這種要求,一百個人找不出一個來。
雖然這幾年百姓中有天才的人,他們學會了常用字,能夠自己看書,學會了算數,能夠進行加減乘除的四則運算。但這仍舊與需要的官吏數量,相去甚遠。遼東學堂培育的學生,還要三年才能接受完畢基礎教育。
這就很好的解釋了,為什么開國之初,不論文臣還是武將,都挺年輕的。但是到了穩定時候,歲數一下提高了很多。就是沒有堪用的人手,只能不拘一格用人才。有一部分人,在這種重壓之下,適應成長并脫穎而出,自然成了教科書上的人物。
手里的人才不夠,幽州本地的官吏活著的沒多少,都被殺絕了,也不了多少助益。本身他就把亭的治理,納入了正經的體制中,亭長一樣可以升遷,這大大增加了所需官員的數量。本來就不夠用呢,他這么搞,自然更加的人手不足。
不過問題不大,反正規則在那的,人手不夠就從高的來,先覆蓋縣一級的行政單位,遼東的亭長都升官,來到幽州做縣令,干的還是亭長的活,帶著其他的官吏,以及一些軍卒輔助,一個亭一個亭的去開展工作,累就累一些,有錯漏那就先漏著,總有找補回來的一天。大面上,百姓肯定是不會吃虧的。
另一方面,就目前來講,百姓的建設熱情是相當高漲的,只要官吏下了命令,講明白所為者何,不用人監督,渴盼生活更加美好的百姓,干勁比誰都足。
當然目前因為已是寒冬,還沒有開始大建設,只是在重新清丈田畝,劃分田地。這個工作,由縣令帶著軍隊做,問題不大。
軍中規矩多,軍令嚴,高壓之下,認識字,會算數的有不少,他們才是目前治理地方的主力。
總體來說,幽州目前的統治已經算是穩定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