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圖怕張合回來給他來個馬后炮,所以趁著張合攻打官渡之時,跟袁紹說張合、高覽二人早有降曹之意,又不發兵去救,最后張合、高覽沒辦法,不投也得投。
“汝既言曹操在南,欲復兗州。王賊勢大,盡全力尚不能敵,不盡全力如何能擋”
他說道,“依我之見,今次主公當舍民五十萬,地二百里,而后盡起大軍,南攻曹操,跨江攻袁術,西取荊州,再進益州、漢中。持長江,以拒王賊。如此縱不能敵,我等敗退亦可拒益州之險,亦或南退交趾,雖蠻荒偏僻,但保生力無虞,他日未必不能復興中原。”
雖然是投降派,但郭圖卻也講明了大戰略,先劃江而治,若仍舊抵擋不住王賊進攻,就往巴蜀之地跑,再不行,就往南方跑,反正南方多山,多有險地,可以憑此與王言對抗。而且他們這些人,還都保住了性命,不至于被王言弄死,制成骨人,能繼續作威作福。
而關鍵的是,他們現在跟王言打仗,如果戰敗了那就真的什么都沒有了。張楊、曹操、劉備、袁術、劉表、劉焉,更有長安那邊的李傕、郭汜、馬騰、韓遂等人,誰能收留他們就算能收留,敗軍之將,誰能重視何況袁紹本身就有號召力,堪稱當今最大諸侯,這樣的人在手下,誰能安心
另外一方面,現在袁紹的勢力最強大,想要跨過張江安身立命,打敗曹操、袁術,看起來還是沒什么大問題的。反倒是一戰干死王言,畢其功于一役,不很太可能。
如此兩相一對比,那肯定還是投降,然后往南猛攻來的好一些。但是袁紹這次有些不高興了,從來都沒打過,一次怕,還能次次怕
之前不跟王言交戰,就是要積蓄力量,現在奪了青州、兗州,他有三州之力,卻還要被王言打劫,他還要乖乖的主動送上五十萬百姓,兩百里土地,以求短暫和平,這是他媽什么道理袁紹當然也是有脾氣的
這時沮授出來說話“主公,曹操自比忠臣,今日與賊同盟,公可將之昭告天下,言曹操之過,更言公除賊之心。彼時公與王賊交戰,曹操必為名聲、大義所縛,不敢趁機興兵來犯。”
這也是一個方法,現在人都重名,老曹私下里做做臟事兒也就算了,可要是袁紹捅出去,搞的人盡皆知,那曹操有很大的可能不敢動手,因為那會失去大義,這是一種絕對的正確。
袁紹干王言,那是家國大事,更是天下豪族的大事。對于王言的危害,天下豪族都是有共識的,人家也不是眼光都只看著眼前的一畝三分地,為了個人利益,為了家族綿長,他們都有長遠的目光。所以不幫忙也就算了,他們大概率不會拖后腿。
但沮授的話還是有很多人反對,因為當今已經是亂世,把希望寄托在曹操因為一個虛無的名聲,所謂的大義,從而放棄利益,在他們同王言交戰的時候不偷襲兗州,實在太過不靠譜。
一幫人吵吵嚷嚷,總的來說是投降派占上風,但是主戰派的聲音也不小,最起碼顏良、文丑等大將,都是支持戰斗的。
事實上一年多以前,黃忠兵進高陽縣之時,主戰派的聲音就不小。但是當時通盤考慮,紙面實力確實有些不夠看。但是現在已經掌控三州之地,比之前更加的強大,如此情況,他們自然喊的更大聲。
袁紹也是這么想的,之前只有冀州一地所以怕王賊,現在都有三州之地了,還能怕王言那青州、兗州不是白拿了么。
當然最主要的就是雙方沒有正經的交過手,只有在當年跟著公孫瓚一起回來的時候,袁紹在渤海郡相據,雙方的斥候每天進行一些戰斗。再之后就是一年多以前,黃忠一戰輕取麴義,從來沒有大規模的交戰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