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也不是所有人都在,核實的過程中,還是有幾個人失蹤了,這是不幸的事。
但對王言等人來說幸運的是,不是性別對不上,就是年齡對不上,不需要他們去核實。
在沒有名單需要核實的時候,三人組還在翻看著因為種種原因無法進行,從而堆積的各種案子。
這一日,王言看著一個發生在寧陽與溪市之間路段的鐵路拋尸案。
案情很簡單,就是三年前一個雨天,巡道工發現了一具被火車碾碎的尸體。排查了周邊地區,確認了死者身份,肯定了是熟人作案,但是因為種種原因,沒能告破,卷宗也被堆了起來。
王言看的是案發現場的照片,都是黑白的膠片照片,刑案留影,膠片封存,這是隨著照相機被發明出來,從而在刑偵領域廣泛應用的。
這個時候,我國的膠片相機也還是夠用的,如海鷗、牡丹、珠江等眾多品牌的眾多相機。有的是日本技術,有的是蘇聯技術。
尤其蘇聯技術還是很強勁的,因為二戰以后,蘇聯占了東德,著名的蔡司公司的人員、技術為蘇聯掌握。
這一堆現場照片中,有幾個腳印,確定是兇手的。而王言看的就是腳印。
盯了一會兒,他抬頭看了一圈辦公室內的人員,隨即招呼道:“張隊?”
不遠處的辦公桌附近,正圍著幾個人開小會。
其中一人聽見動靜,轉過頭來:“咋地了?”
“你來一下。”
張姓隊長不明所以的走了過來,王言指著照片說:“這個腳印有點兒問題,當時的判斷是身高一米七到一米七五,一百三到一百四十斤。我的判斷是身高一米八一到一米八三,體重一百三十五到一百四十五。”
張隊皺著眉:“這個案子我有印象,腳印就是我斷的,你咋看的?”
“那兩天下雨,腳印清晰,前腳掌的受力……”
王言一通專業輸出以后,說道,“所以我判斷這雙鞋是死者的,兇手可能有一定的認識,知道咱們會看腳印,所以他換了死者的鞋來拋尸,誤導我們的判斷。”
張隊是憑經驗看的腳印,聽見王言說的一大堆的名詞、公式,已經被輸出懵逼了。
也不止是他,辦公室內的人都聽到了王言說的話,全都看著這邊,全都被鎮住了。
張隊清醒過來,倒是沒有因為王言推翻他的判斷而羞惱,只是不確定的問道:“有把握嘛?”
王言笑道:“這誰說得準,你派幾個人過去看看唄,對就破個案,不對的話也就耽誤一天的時間,沒啥大不了。你說是吧,張隊?
你要是不愿意去,我們仨跑一趟看看?”
“我去我去。”張隊連連搖頭,直接拿了卷宗,開始點人,“老李,老四,都聽見了吧,你們倆趕緊,看看卷宗回憶回憶,跑一趟去看看有沒有對上號的。”
他又回頭又大聲招呼,“破了案請你們喝酒啊。”
“趕緊去吧,我都是才知道這小子會看腳印,你們印證一下,以后咱們隊里有腳印的案子也好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