樞機府的定位是大隋最高的軍事機構,與三省平級,直屬皇帝管轄,只對皇帝負責,事實上的形成了軍政分離。
其辦公地點,自然也設在了皇城之中,單獨有一個大院子給樞機府,方便及時的跟皇帝匯報兵事。
楊廣只是設置了高級的樞機府官員,比如大帥、副帥,還有其他十六衛的大將軍,以及其他選派過來的一堆大將軍,但卻沒有設置好下邊的附屬部門,也沒有厘定各個大將軍的職責。
意思很簡單,就是這么多掌權的人,怎么安排讓王言自己研究,當然過后肯定還是要跟楊廣詳細匯報,并闡明思想的。
在大朝會的第二天,王言正式就任樞機府天下兵馬大元帥,開始在楊廣的授意下,對大隋的軍隊進行改革。
正如王言先前同史萬歲說的那般,他早有腹案。
在樞機府下設軍略堂,是整個樞機府的辦事機構。
設講武堂,進行各級軍官的培訓,同時也招募寒門士子,在軍中進行識字教育,制定訓練計劃等等。
設武備堂,司職兵器研究,武庫統籌管理,戰船督造等等。
設轉運堂,司職后勤糧草、武備集中調度,相當于運輸部隊。
設軍紀堂,司職軍紀、監督與執法,戰時督戰。
設考功堂,司職戰功核定,戰后撫恤,晉升考功,軍隊福利等等。
設山海堂,司職進行所有區域的山川地理的勘測繪圖等工作,并進行相關的軍事研究,確定各處的緊要戰略位置等等,還有軍情等相關事務。
堂官都由各種的大將軍擔任,王言親領軍略堂,史萬歲為左帥,領軍紀、考功、山海三堂事務,賀若弼為右帥,領講武、武備、轉運三堂事務。
在六堂之下,還有其他的各種細分的職能部門,比如講武堂的學校、圖書館等,武備堂的刀劍、弓弩、戰船,轉運堂的押送糧草、路橋部隊等等,山海堂的繪圖、軍情等等,細分職責,具體執行。
這是一套最高管理的班子,山海、考功、軍紀、轉運、講武堂,更是要垂直設立到地方上。
眼下大隋平安無事,所以全軍大比武,篩選人才充到這些衙門中任職,也是對大隋軍隊戰斗力的一次摸底。
至于楊廣原本改革的十六衛,王言沒有進行調整。畢竟原本的領導正為了這個改革而高興呢,他反手給人家又改了去,楊廣能高興就怪了。
他是進一步明確了地方軍隊的數量。
眼下大隋192個郡,1284個縣,這是包括了新得到的草原之地在內。他規定,一個縣要有一個百人隊,郡的治所則是要有一支千人的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