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滅國高句麗的經過是絕對不會有的,但是他王某人在滅國的過程中做的一些不好的事情,是絕對清清楚楚記錄的。
史官的筆,真是殺人的刀啊。
其實王言也清楚,這些記錄的史官本身是對王言有不滿的。這不滿有很多,比如出身,比如對于大族的屠戮,凡此種種。
要不然他們哪里有那么大的病,在對待異族的事情上來惡心王言。
可能他能聽到的風聲,也是這幫人自己傳出來的,活膩了想讓王言砍了他們,來更加的敗壞王言的名聲。
或許中原大族跟他們有親戚吧……
王言當然不會跟這些人計較,總要有人夸,總要有人罵,總不能堵的住人家的嘴。即便殺了這一批,還有下一批。即便史書不讓寫,也還會私下里暗戳戳的寫野史埋墳里。
這事情是沒盡頭的,也是殺不住的。
大戶也殺不住,那是源于人的貪婪,但大戶不殺危害深遠,些許見于文字的污蔑,不足掛齒。
安撫了惶恐不安的高句麗權貴,分辨了一些人的成分,王言便安排人將高句麗的王族以及部分權貴送去了洛陽過好日子。
沒有收兵,打沒了高句麗的最高統治集團并不代表戰爭的結束,還是很有一些抵抗分子,糾集了一些沒腦子的高句麗百姓死命抵抗,這些人是要清剿的。
同時在東北地區,還有其他的一些蠻夷部落,也需要清掃一番。畢竟高句麗都滅了,富饒的東北土地當然也要順手拿下來。
哪怕這些都做完了,也還是不能收兵。
新拿下的土地,總要有部隊的鐵血鎮壓,才能保證進行有效的統治。一如突厥那般,總要經歷鎮壓與融合,才能徹底的將一個民族吞噬了去。
所以王言也沒有回去洛陽,他要在這里治政。進行人口遷移、安置,進行各種的基礎建設,安排好民族融合的各種政策,直到這邊的形勢穩定下來,他才能卸職回去。
不過滅國高句麗的封賞已經下來了,吳國公的封爵得到了落實,同時為了在這邊行政,又給他掛了個遼東行臺尚書令的職務,又是成為了總管一方,軍政一把抓的地方大佬。
為了有效的對東北地區、半島地區進行統治,自然是借鑒了突厥的先進經驗。
調了一大堆的官員過來,在高句麗以前的官員的輔佐下,開展大隋的統治。并在統治的過程中,對以前的高句麗的大戶進行打擊。拉攏普通的高句麗百姓,漸漸收服高句麗的民心,使其真正的心向大隋,以大隋人自居,那就是成功了。
除了這些,還有對于東北、半島地區的資源開發,這一點大隋現在很專業。
因為海貿,發現新大陸的緣故,出現了非常專業的勘探隊伍,他們精通風水勘輿星象地理,發展出了十分專業的探測知識,找尋礦脈,研究各種別地的特產。
調一支這樣的專業隊伍過來,就能很好的解決問題。
至于發現了各種資源以后的勞動人員,作為戰敗國的勞動力自然就有大用了,這都是他們干的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