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是不得不為的一個辦法,總得有人行政么。
同時王言也繼續的在天下推行學堂,推行普及教育,同時更進一步的完善科舉制。這是王言早就想要推行的,只不過一直阻力重重,在滅了中原大戶之后,楊廣又自信非常,不太重視了。所以一直都是王言自己出錢在建設而已。
眼下他上位了,各種的事情也終于能得到推行。
雖說目前認識字的人不足夠多,可稱有學識的人更少,但總也還是有的,先開個頭就好。畢竟教育是百年大計,沒有足夠的時間是見不到成效的。
此外還有醫館,這個也是在分裂開設。在此之前王言自己已經開了許多,培養出了一大批的大夫,讓他們分散開到各地坐診,同時再教導一些學徒,有個五七八年的就又能培養出一些合用的人。也不要求他們多精通,只是處理基礎的疾病,這就能解決很多問題。
重中之重的,當然還是接生隊伍,又打了一仗,人口減少是以百萬計的,荼毒甚廣。想要增加人口,恢復生力,還是要在這方面多用些心思。
此外就是為了恢復生產,開始大規模的拉動基礎建設。同時他發行了紙幣,進行經濟調控。
造紙、印刷的技術他早就進行了迭代,可以做出有韌性的、高防偽的紙幣。
紙幣發行的條件肯定是不成熟的,但幾乎沒有成熟的時候,他強權推行,也沒有不認的。誰敢吵銅錢的價值,誰就死。
不過總體而言,王言上位并沒有導致天下大亂、群雄逐鹿,他很輕松的鎮壓了叛軍。對生產生活有破壞,但是相比起歷史上的隋末來說,只能說有些損失,但是不大。
畢竟隋末群雄逐鹿,以致于大隋五千萬人口,到了李世民執政的巔峰時期也還沒有恢復過來……
不過對王言來說,大隋的什么局面都是百廢待興。
沒有了楊廣以及大戶的掣肘,他做起事來順利了許多。被殺怕了的官員們,都能很好的貫徹他的意志,給大隋的百姓們以寬松的生存空間。
眼下的大隋,無論怎么說,百姓也談不上生活二字……
613年,冬。
楊廣身后跟著侍衛,走在洛陽繁華的長街上。
臨近年關,哪怕是天寒落雪,在外行走的人也有不少。
得益于身為皇都的原因,大軍在側,之前的動蕩并沒有影響到洛陽、大興的安寧,甚至洛陽的人口還增長了不少。
另一方面原因,自然便是棉花的種植擴大,再加上海外種棉花運回來,大大的降低了棉的成本,普及了棉花的應用。
作為生活在富裕地區的普通百姓,相對來說也是有些余錢的,多年過來,也都配上了棉衣棉褲棉被等等,抗寒能力大大增強。
近幾年,以洛陽、大興為中心,方圓百里之內,沒有發生過凍死人的事情。
王言在這邊有著完善的情報系統,確定不是凍死了沒報,而是沒有。
棉花增強了御寒,哪怕大風雪塌了房子,一時半會兒也凍不死。此外就是煤的應用,大家都燒爐子取暖。
其實古代的中國并不好看,火是生活基本所需,山都砍禿了去,又怎么好看得了。只有皇家園林,大戶人家的山,不讓百姓們砍,這才能有些觀賞性。再者便是險峻的山嶺,不好砍,砍了丟命,要不也保不住。
第三點便是因為糧食的穩定供應,不會因為國內的災害導致糧價的大范圍波動,一直穩定在可以負擔的范圍之內。
哪怕冷,生了爐子,煮上熱粥,吸溜溜喝上一碗,也就能頂過嚴寒。
王言功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