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反并非是那么輕易的一件事情,當然那是對別人來說。
對王言來說就是,唯手熟爾。
他有著各種姿勢的豐富的造反經驗,應對各種突發情況都有著相當的準備。并且他也很好的保證了,在造反失敗以后可以留住性命,有東山再起的本錢。
在他清理了洛陽、大興兩地的同時,政令布告四方,在各地發生了一些兵亂以后,他掌控住了并州、草原、東北三地的軍隊,還有三部海軍也接收下來。南方地區,也掌控了幾個郡的兵力,合兵一處。
也是在他這邊收攏兵權的時候,關隴、南方,包括蜀地,都收到了亡命大興、洛陽亡命傳出去的消息。
在經歷了最初的慌亂以后,關隴、南方大戶們很默契的廣泛聯結,起兵造反。
因為打壓王言,瓜分王言的勢力,他們也有份。而他們又對王言相當了解,他們深深的知道,王言是一個鐵血的強硬派。
王言對大戶的態度從來都是不加掩飾的厭惡,這些年欺負的大家族可太多了。哪怕是滅了中原大戶以后,王言對他們的態度也不好。
被上百甲士圍殺的人,都沒有退過一步,會怕他們這些大戶?
何況他們還主動的打壓王言,主動的上門找事兒呢。所以不用想,王言肯定是要殺他們的,哪怕不殺他們,也會讓他們成為勞役,一直干著苦活重活,累死方休。
所以他們不猶豫,直接造反,或者說是打出旗號,護駕勤王。
他們都沒想到,局面變化的竟然如此快速,王言竟然直接造反,還成功的控制了洛陽、大興兩地,以及駐軍。
這太恐怖了,畢竟他們已經打壓了王言好長時間,這還能有如此大的勢力,乍一發作,直接功成……
至于蜀地,那邊的情況比較簡單,主要是王言跟那邊的接觸不多,生意肯定有,但是對那邊的影響力還是不足夠。
再加上他對大戶的態度,眼下又是造反上位,蜀地大戶應激自保也是可以理解的。而且蜀地因為地形優勢,把守住各處關隘,也確實能對抗一陣子。
不過他們沒有進取性,竟然不出兵勤王,而是妄圖裂土自立。不過反過來說,這又怎么不是一種進取呢。
王言可是沒有慣著他們,他上位之前就已經預料到了這個局面,所以在他號令部隊以后,就已經對軍隊進行了調動。
并州、草原的部隊直接下關隴,在那邊按照名錄對各大家族進行清除。東北的部隊和海軍部隊,則是開過黃河,往長江過去,鎮壓南方大戶的部隊。蜀地暫時不動,等料理了這兩伙人以后,再收拾那邊也不遲。
叛軍當然不是王言的對手,畢竟洛陽還駐著十萬大軍呢,他還能征調府兵,周邊還有他的農莊,可用的兵力是不少的。
尤其他在洛陽、大興這里的聲望相當高,百姓們也是相當支持他的行動,群眾基礎是很好的。
這是相當重要的一個原因,百姓們支持他,不暴動,那么他只要有個萬把人就能控制住洛陽、大興的局面,壓制住城里的各種的文武官員的異心。
從而抽調出大量的部隊,出去跟叛軍周旋,保證大局的穩定。
如此經歷了一年多的時間,打敗了叛軍,清理了各地的豪門大戶。又用了半年時間打進了蜀地,將那邊的各種大戶、官員都清理了一番。
隨后又持續了兩年時間的清算,這才徹底的穩定了統治。
當然在這期間,他也進行了大量的政策調整,比如重新定了各種的稅賦,取消了人頭稅等等雜稅,全國土地收歸國有,每畝地十稅一之類的利民政策。
同時也提拔了大量的寒門子弟,以及他自己這些年培養的各種人,還有各種的經年刀筆吏,不拘一格,勉強夠用就讓人當官。也規定了軍人退伍安置政策,給了一些軍官治政的機會。
主要原因就是,平叛的時候把絕大多數的大戶給殺沒了,又牽連了一大堆的官員,沒有合適的人當官了,官員缺口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