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這時候,外面熱鬧起來了,是女知青們也忙活著做完了飯。
門被敲了兩聲,緊接著隨著一聲‘我進來了’,便被打開了去,秦嶺和田芳兩個抱著碗走了進來。
“你們都吃完啦?”秦嶺看著三人安逸的狀態,驚奇不已,“做的什么好吃的?”
“鍋盔。”余明主動回應起來。
“我聽說過,一看就是王言做的吧?”田芳很有眼光。
“我們哥倆也不會啊,能做熟就不錯了。”李奎勇哎呦一聲活動了一下手腳,“這給我累的,現在渾身上下沒好地方。”
他吐槽了一下,接著說道,“鍋盔也沒什么特殊的,那不也還是玉米餅子么,都一樣,就是換個名。你們還有菜呢,我們哥仨兒是就著水干咽下去的。早聽說了這邊苦,可沒想到這么苦哇。”
“有的吃就不錯了。”秦嶺也忍不住的嘆了起來,“咱們就知足吧。”
見到王言仍舊在那擺弄著木頭,秦嶺說道,“有手藝真好。”
“勉強混口飯吃。”王言笑呵呵的回應。
田芳哎了一聲,問道:“你們今天干什么去?”
“還能去哪兒啊?就在屋里呆著。”李奎勇說道,“等到日頭足了,就去院子里呆著,也省點兒柴火。哎,我才想起來,隔壁就是鐘躍民他們啊,等日頭足了,我去后山跟他們聊天扯閑去。”
“都去都去,我們也去見見,大家都是一個地方出來的嘛。”秦嶺也很湊趣。
田芳更是沒有多說,其她女知青們也說一道去看看,閑著也是閑著。
于是到了上午十點多的時候,李奎勇等人都去了后山,沒用十分鐘,王言在下邊都聽到了山上那幫人唱山歌。
不過他們還不會本地曲目,都是紅色歌曲。畢竟這里是革命老區么,山歌和革命也融合的很好。
王言沒去,他將家伙什兒都拿到了外面的院子里,小火爐也弄了出來。一邊曬太陽,一邊喝著罐罐茶,一邊弄著木工活。
隨著后山的山歌的唱響,王言就看到了村里的大姑娘、小小子,一個個的從他跟前走過,都奔著后山湊熱鬧去了。
這地方娛樂活動太匱乏,有點兒熱鬧不容易,被困住了身心的鄉村青年們,總免不了有掙脫囚籠的心,想要脫離這一片貧困的土地。
然而事實也證明了,正是這一代代求不得的人們,建設發展這望不穿的黃土高原,他們用腳步丈量大地,用汗水鑄就未來……
年輕人都上山去了,大人們也沒閑著,扛著木頭、炕桌之類的,就來到了王言這里。
老劉哈哈笑:“王言啊,我一早上就提著炕桌挨家挨戶的走了一圈,鄉親們都看中了你的手藝,都想換個炕桌。另外還有要結婚,等著開春就箍娶媳婦的,家里的家具都讓你打,自行車、縫紉機咱們不敢想,但也要來它三十六條腿。”
王言也是笑著跟白店大隊的人們打招呼,在老劉的介紹下,挨個的認識。嘴也甜的不行,大哥、二哥、三哥,二嫂、三嫂、六嬸的,說話都帶上了本地口音,大型認親現場。
他也大方,回屋就拿了兩盒大前門出來,挨個發,一時間這里都冒了煙,熱鬧的不行。
老老劉不抽香煙,仍舊叼著他的長煙桿:“后生啊,你說愿意教俄們大隊滴娃娃做木匠,是不是真滴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