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種種原因迭加之下,導致林縣紀事的熱度爆炸,關注這些事情的人們早都盼著呢。便是不關注的人,也總會聽說同事、朋友們的討論,有條件的難免想要去看看。
在國內的影響,要遠遠大過少林寺。在國外就差了很多。
畢竟這電影不是武打片、愛情片等等,而是宏大敘事的變革,還有很多中國的傳統文化以及思想精神在其中,不了解的人是理解不了的。
當然,即便外國人可以看的明白,這電影其實也不會有什么好口碑,有什么好票房。
畢竟他們不愿意看中國是怎么好的,只愿看是怎么壞的。
而林縣紀事通篇講的都是思想路線的正確,精神文化的優秀,人民群眾的吃苦耐勞,領導干部的盡職盡責。一點兒沒有與十年相關的事情,沒有這事兒是怎么造成破壞的,又給人造成了這樣的迫害。
這能對嗎?
盡管王言之前拍的幾部武打片,已經賣到了世界各地,賺到了幾百萬美刀。盡管武打片之內,其實也有很多的意識形態輸出,但總歸還是打的爽,不思考的話也注意不到那么多,純純爽片。
武打片是真爽,王言親自做的動作設計,弄了各種威亞的吊法,展示出了很有打擊感、力量感。再配合著張一某、顧長未等攝影師掌鏡,拍出來是絕對的美感,又好看又爽,外國人當然也是愛看的。武俠、功夫,這些類型片都是中國發源的,洋鬼子沒這個文化……
不過歸根結底,王言也沒想著得外國獎,幾十年后人們就不把這些獎項當回事兒了,哪里都那么惡臭。
他不愿意費心思去針對性的拍那些東西來證明自己,他對得起觀影的人民群眾就行,給大家看點兒好電影。哪怕可能有些人會拿這些獎項來質疑他,但早晚有知道好壞的那一天。
他甚至還會寫文章,分析那些得了外國獎的各種作品,分析為什么能得,代表了哪種正確,又是什么意識形態,他明明白白的寫出來發表出去。
有膽子大的敢跟他扯創作自由,說什么藝術無國界,美是共通的,他就開噴了,還要讓想自由的人難混。既然無國界,那就去外面混混吧。
王言當然能做到這個事情,他是文藝改革的參與人員,積極獻策的同時也承擔著一定的工作,要不然他跑港島去找那些流氓干什么。
同時他拍電影也是帶著一大堆的人,進行隊伍培訓的。道具、化妝、服裝、武指、特效、攝影、編劇等等一系列的事情,全都有著一大票的人。除了一些老資歷,大多數參與的人都是年輕人。有張一某之類的學生,還有制片廠一些遲遲不能上手的學徒。
除了這些,他還在京城造了影視城,先期做的就是民國的景,他拍了那些武俠片。一直都在進行施工擴建,弄了很多造景。
王言要做的是制定電影流程,一點點的將電影產業體系化、工業化。
同時他也已經在著手進行電影改革,比如制片廠如何存在,影院如何發展,票房如何分成等等。
別人不敢動這百萬漕工,他頭鐵的很,能頂住壓力。其他各地的人敢冒頭,他就敢打地鼠一樣,一錘子一個全給砸的老老實實。他砸人飯碗,最是在行。
其實很多事情的難成功、不成功,就在于不斷的妥協,在于眼前還能將就,將就不了也還沒到最糟糕的情況,就這么不斷的應付,一拖再拖,非到了不得已的時候,才能狠下心來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