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說是欠了四個月。”王明幸災樂禍的笑道:“而且那個參將還克扣不少,這次直接就被弄死了。”
凡事就怕比,自從王言上位,吃香喝辣不說,餉銀更是十足十的月月發,而且還張樂不少。再看看別的地方,吃了上頓沒下頓的,大家都是邊軍,很難不樂呵樂呵。
點了點頭,王言道:“行,我知道了,下去吧。”
“屬下告退。”
王言自顧坐在椅子上,一手撐著臉,一手在桌子上無意識的敲打。
原本李自成是因為后金兵臨京城,他所在部隊被派去支援勤王,行至半路鬧餉這才殺官造反。
現在王言來了,擋住了后金南下,但跟那個關系不大。畢竟該沒錢還是沒錢,該摟銀子還是摟銀子,就是他扇小翅膀把李自成給扇沒了,也還是會有張自成、劉自成出來。
事實上自天啟七年開始,兵變,起義就屢見不鮮。北方更是大部地區干旱,活不下去的人太多了。而在這種情況下,無論中央還是地方,仍然上下其手的撈銀子,能好就怪了。
在明末農民起義之初,一幫子種地的是干不過那些正規軍的。哪怕廢弛已久最垃圾的京營,打他們都跟玩兒似的。在一段時間之內,確實是把這些農民鎮壓了下去。
但問題根源解決不了,壓下去也白廢,畢竟那么多活不下去的農民在不斷的加入。而且在同正規軍的對抗中,活下來的人也有了戰斗經驗,再加上一些投靠農民軍的正規軍,戰斗力也就上來了,如此越來越強。
這幫子農民軍,最大的特點是流竄。這邊打不過,就換個地方干,總是能保住有生力量的。
像洪承疇、盧象升、孫傳庭等人,打這幫農民軍跟打孫子似的,攆著揍。但出了他們的地盤就不再追了,轉而換到另一個地界的人頭疼。而大明也不盡是如他們三個那般能打,總是有拉跨的。農民軍被攆的到處跑,就這么東一槍,西一槍的打起來的,最后才一路干到了京城,滅了大明。
李自成這把起義,未嘗沒有王言的影響。王言的事是瞞不住的,就是瞞,也難免會有知道實情的大臣透露出去。毫不夸張的說,除了安心種地,五里之外的事都不知道的農民,王言的名字人盡皆知。就是最南邊的人,以及周邊勢力都知道他,說一聲傳奇不為過。
同樣的,王言的成功,也讓很多人看到了大明的虛弱。畢竟沒有人會甘愿看到家賊逍遙,有能力早就干他了。這也給了很多人一些不同的想法,是不是可以做下一個王言……
所以同歷史比起來,現在的文武官員對于大明要更加的不當回事兒,尤其軍中兵變造反之事確比原本多上不少。